就甄随那榔槺身材,再加上身着重甲,铁戟不肯离身,平素四卒抬持,都每行二三里便即劳乏,必须换人了,如今仅命两卒,自然更难稳当。结果行不百步,甄随就有三次差点儿被掫到崖下去,吓得他一身的冷汗,乃不敢继续向前。
——老爷是不怕死,但也不希望死得莫名其妙,甚至成为笑柄啊。此前一时热血上脑,去爬大剑山,就已经很不明智了,倘若剑阁虽下,我却摔下崖去跌死,岂非太不值么?
反正我就这一千兵,难道既下剑阁,还奢望去打成都不成吗?干脆继续跟阁下营垒中安坐养伤吧,让小陈就此止步,守住剑阁即可。
陈剑自然不知道甄帅的花花肠子,既得剑阁,亦不肯罢休,衔尾急追仰攀,直抵汉德城前。这边甄随的退兵令才刚送到,陈剑尚在犹豫,那边城门便即訇然打开了,仰攀自缚请降。
仰攀一直逃到城内,方才稍稍喘息,有精神头考虑此后之事。剑阁既克,成都以北可以说再无险阻——固然还有几十里的阁道,但无关塞,华军就算堆尸体也不难过去吧,他此时可不敢相信华军仅仅千人了——大势去矣。而即便成主急派援军来守汉德,或者能够聚拢兵马,固守成都,他仰攀既失剑阁,逃回去也必然是死路一条啊!既然如此,不降何待?
反正来的是甄随,不是仅仅一个陈剑,我降于甄随也不算丢人……
甄随听闻此讯,才敢在第二日正午时分,天光最亮之际,脱卸了铠甲,命士卒将自己和铁戟用绳索绑缚在门板上,并前后各数十名兵皆以绳索贯连,这才战战兢兢登上剑阁,居中指挥,而使陈剑守备汉德县。
当然啦,在此之前,先派人急报南郑,再由南郑急报陶侃知道。其时陶侃方出巴中群山,李寿即率万军来逆,却被陆和率三千精锐激战两日,堪堪逐退,被迫固守安汉。华军就此顺利进入较为平缓的丘陵地带,将安汉城团团包围起来。
陶侃唤李寿在城头搭话,申以顺逆之大义,命其开城出降。李寿却道:“陶公能克此城,便请来攻;若十日不克,公远来,士卒必然疲惫;若一月不克,恐怕粮秣难继,唯有退兵。则我有固守之策,又岂能出降啊?”
谁想到华军四面攻打安汉城,尚不足十日,忽有消息传来,说剑阁已失,仰攀降华……李寿不禁大惊失色,随即苦笑道:“今日之我,竟如昔日之姜伯约啊……”
第五十六章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六十年前,魏军伐蜀,蜀大将军姜维姜伯约集会众将,悍阻钟会于剑阁,孰料邓艾偷渡阴平,复于绵竹破诸葛瞻军,遂直指成都。蜀后主刘禅用谯周之言,自缚请降,并敕姜维等俱降于魏,于是“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只是没蛋用,皇帝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个什么劲儿啊。
如今几乎是故事重演,只不过华军和氐军主力都在巴西,被甄随设谋攻取了剑阁要隘而已。在李寿想来,甄随必将取梓潼而向成都,则成主危殆,且说不定还会仿效刘禅,开城出降……
这一是因为氐军主力,皆在巴西,多数在自己手里,少半在李班手里,成都的留守兵马真不算多啊;二则自己既离成都,则成主身边天然就只剩下了一个“今谯周”,也就是自家老爹李骧,李骧多半是会劝说出降,奉籍从华的,而以他的身份、地位,说话的分量,又非谯周可比;三则……敌将终究是甄随啊,凶名闻于天下,朝中留守的那些将领,真的敢跟他打吗?
唯今之计,只有弃险要而还成都去救驾了,总比我跟前线死扛,隔不多日来封敕书,命我直接向陶侃投降要来得光彩一些吧。
于是李寿当即聚集兵马,放弃安汉城,突破重围,去回救成都。陶侃尚未收到消息,虽然疑惑,恐怕是计,不敢猛追,却也趁机夺占安汉城,旋命陆和北上去攻南充、西充。等到剑阁方面的捷报反复辗转,终于送到安汉的时候,二充已克,陆和且围李班于阆中了。
陶侃接到信报,不禁瞠目结舌,旋顾左右道:“此天之所以授甄将军于我朝也……”那蛮子的运气怎么就这么好呢?
于是再无犹疑,即率主力西进,先克广汉,复侧龙泉山而北抵绵竹,再次与李寿交锋。
且说李寿放弃安汉,西趋广汉郡,一直跑到龙泉山东麓的五城,打算逾山而急救成都,却听说甄随既取汉德,并未继续南下……李雄方抽调成都周边兵马,拼凑起四千多人来,遣将军费黑北守涪县,以御甄随。
李寿多少有点儿蒙,心说以传说中甄随的性格,没道理不肯长驱直入,而要止步于剑阁、汉德之间啊,这又是玩儿的什么花样咧?但既然成都无警,他弃城而归,道理上就说不大过去啦。于是只得上疏向成主请罪,同时率兵转向绵竹,警护成都的北大门。
理论上由东北而向西南,过了梓潼,即可迈入成都平原,可守之处唯两处,一是涪水东岸的涪县,二是龙泉山北麓的绵竹。绵竹东有龙门山,西有龙泉山,两山间相隔百里,城池正在其中,李寿乃临时筑垒,与绵竹城犄角相应,以待华军之来。
龙泉山亦颇险峻,山间虽有小道,封堵不难,估计陶侃是不敢硬闯的。华军主力自东方而来,欲取成都,要么绕到山北攻绵竹,要么绕到山南攻南安——可是从五城到南安,将近四百里途程,这绕得也太远了,粮道漫长,于军不利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