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就算程遐确实不曾背叛石勒,那又如何了?你们二人相争非止一日,而程遐又靠着献妹邀宠,步步紧逼,倘若换了是我,就算这是裴该的圈套,我也要去跳上一跳,只为了把程遐扳倒!
石公离了你张孟孙,或许难以成事,但离了一个程子远又如何?还有我可以顶上嘛!
要不要干脆趁着这个机会,自己不但扳倒程遐,同时也脱离张宾的门下,自立一方?
张披越想就越是热血沸腾,于是返回家中后,赶紧把那封书信默写出来,然后翌日一早,袖着来报石勒。
石勒拿到书信有点儿蒙圈儿,说张良析啊,我不认识字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上面写的究竟是啥内容咧,你给我念念呗。
张披当即便将信文背诵一遍,完了把窃书的前因后果,向石勒详细描述一番——当然啦,他不会说自己早就跟张宾暗中往来,一直在盯着这事儿,只说昨晚见到程遐神情不对,一见自己进门就赶紧藏东西,这才偷窥一二,竟然得破奸谋。
石勒皱着眉头,把手中书信一扬:“此便是汝从程司马处窃来的通敌之信么?”
张披说不是——“臣知此事重大,因而夤夜往报右侯,书信实在右侯处,这是臣默写的副本……”
“既然如此,右侯因何不呈上真信,却使汝将副本来报?”
张披半真半假地回答道:“右侯云书自外来,难作实证,故而先将书信扣下,欲等机会,再向程司马当面质问。然臣以为,程司马通敌之罪确凿,若不能急察之,恐其毁灭证据,甚而闻风遁逃。且彼今负重任,筹措大军粮秣,倘若刻意行私,必误西征之事。是以臣不敢稍瞒,候天明即来禀报明公。”
石勒表情一舒,大加称赞:“卿实是忠心任事者,可当大任。”随即话锋一转,说这事儿我也不能听你一面之辞,不如把张宾和程遐都叫过来,当面对质吧——倘若程遐通敌与张宾隐瞒两事俱真,我一定要严肃军纪,绝不宽容!
第四章 三可疑
张宾一晚上都没有睡。
他越想这窃书之事,越觉得其中有问题。初看信文,心思只关注内容,但其实文字浅显短少,还真没什么可多琢磨的——因为文字浅显,所以出自苏峻的可能性比裴该和郗鉴都要高?这种问题研究透了也没多大意义吧?
一直要等到张披离开之后,张宾一个人独坐内室,才开始仔细琢磨所听到的窃书的全过程,发现其中有一点很不可索解,那就是——为什么会有封皮这种东西存在呢?
晋代才刚开始普及纸张,书信用纸的很少,也不象后世似的,习惯有封套和信瓤。从前的书信或为绢书,或为版书。倘若是绢书,那就可以随便折,揉成一团也没有问题;倘若是版书,则习惯两版一合,完了用绳子系上——可能还加盖封印。
若以纸为书便不同了,这年月的纸张质量相对粗劣,薄而且脆,不方便反复折叠,一般都是卷起来,再顺着纹路按成长条——条状比筒状方便携带。有人富裕,不怕浪费,也会在书信外多加一张白纸,同卷、同折,再在白纸上书写题头或者落款——这就是所谓的封皮了,算是替代传统木牍外的封印,故有此称。
那么问题来了,既是徐州来的密信,必然深藏,唯恐泄露,加上内文又不长,自然用纸越小越好,四边空那么多就很不可思议,况且还多加一道封皮……这寄信人是丝毫也没有秘密工作的常识吧?
而这样一封信,竟然能够通过重重关卡,顺利送抵程遐手中,难道程遐对地方上和军队的控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么?
张宾越想越觉奇怪,而且还隐隐的有些后怕——幸亏自己没有头脑一热,急匆匆地就去上报石勒呀。
翌日一早,他正在衙署办公,但仍怀想此事,总有些神思不属,忽闻石勒召唤,便即匆匆前往。才到堂前,只见程遐也迈着方步过来了,二人装模作样,微笑见礼,然后并肩而入。本以为是有什么军国大事,要同时召两位重臣前来,可是抬头一看,只见石勒身边站着张披,面上似笑非笑,张宾心里当即就是“咯噔”一下。
——完蛋,这小子不听劝,自己先跑来告发啦!
石勒先唤张宾近前,把手里的纸递给他,问道:“此书原本,据张良析说,见在右侯处?”
张宾接过信来略略一瞥,便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正是。”
“卿既得书,何不报我知道啊?”
张宾急忙回答道:“因为此书内容不明,其事尚且有疑,臣本欲调查真伪后,再来禀报明公。”
石勒眉心一拧,便问:“有何可疑?”
张宾沉声答道:“书自外来,且无抬头、落款,其言未必确实,此疑一也;据张良析说,他窃得此书时,外面本有封皮——若为密书,不当如此正式,此疑二也;且臣实不信程司马有通敌之举,此疑三也。”
说到最后一点,他特意微微侧头,斜眼去看旁边程遐的表情,只可惜程遐比自己落后了半步,看不清脸——不过程遐闻言,竟然没有立刻跳起来喊冤吗?张宾隐隐觉得不妙。
就见石勒突然间一拍桌案,放声大笑起来,笑得张宾和张披都有些蒙圈儿。好不容易石勒笑完了,这才受手张宾:“右侯果然不愧是右侯,万般狡诡,都难逃卿之眼目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