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狼烟深处_九月【完结】(144)

  总参三部七处里资深的通信人员都知道一条秘而不宣的惯例:每增加一个S级通信台,即意味着这条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秘密战线上又多了一个比她们更寂寞的人。

  林玲只知道,他叫“仓鼠”,少校军衔,从音调上判断只有二十四、五岁。

  仓鼠总喜欢预设一些让1749台九名终日与高墙密室为伴的少女为之脸红耳赤的联络暗语,姐妹们私下里调侃时都一口咬定他是个心理变态的男人。

  (五)

  一曲名不经传的德语音乐正回荡在一名中国军官的单身宿舍里。

  这是曾在二战德国国防军中风靡一时的“莉莉.玛莲”,它来自真人真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在军营前站岗,昔日的情人走来,因为纪律,竟不能和美丽的姑娘说”再见”。1915年,作曲家根据那晚的情形写了这首诗。1941年,被德军占领的贝尔格莱德一家电台每晚9点55分作为固定音乐开始向所有德军士兵广播,“莉莉.玛莲”就迅速流传了。不久,盖世太保(注:纳粹德国秘密警察)以扰乱军心为由取缔了电台,并以间谍嫌疑罪将歌手投入集中营。但是”莉莉.玛莲”并没有就此消失——唱片被偷偷送到了中立国瑞士,就在戈培尔下令禁播的3天后,”莉莉.玛莲”又神奇地回响在无线电广播中。而作为敌对阵营的英国BBC广播也將之译成英文播放,“莉莉.玛莲”立刻成为軸心同盟双方士兵的精神食粮,也是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歌曲。邱吉尔曾经请平克劳斯贝献唱,艾森豪威尔则评论说这是二次大战唯一能带給人欢愉的歌曲。对大多数人而言,莉莉.玛莲那种企望孤单柔弱,永远在灯下等待的形象,是理想的女人。翻译此曲为英文的汤米康诺说,“莉莉.玛莲使每个人都认同她为自己的母亲、女儿、姊妹、情人……”

  “你娇美的嘴唇,在梦中把我托起傍晚的暮霭,我会在路灯的下面……我翻译得没错吧,小乐?”身后突然传一个熟悉的声音。

  机要参谋高小乐从电脑前站起来,飞快搬来一只椅子,不好意思地说道,“想了点心事,您快坐。呵,真吓着我了,您也太神出鬼没了点,真不愧是老特务呐。”

  “又扔高帽子,在做什么呢?”陈邦中校脱下外衣放在椅背上,却不坐下,在这弹丸之地踱起步子。

  “您今天是…..来检查内务,还是做指导呐”,高小乐挠挠脑勺道。

  “那是何政委操心的事。我睡不着,看你亮着灯就过来诳诳。”

  “首长平时都熬夜吗?”

  “倒不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小子以后少开点夜车。”

  “平时还是准时的,这几天业务有点繁忙,所以……您喝点什么?”

  “不用,随便坐坐。我这几天也睡不着。你怎么有这首歌,要不是我学过德语还真听不出是哪首呢?”

  “就上次,跟您和处长一块去广州监狱执行任务,那个……我们办完事要走时,他电脑里就放这首歌,我觉得好听,就问了名字从网上下载。”

  “嗯,他是挺崇尚德国鬼子,呵呵。”

  “跪着的日耳曼人要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得多嘛,您和他很熟吧?”

  /*注:1970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自此,勇于承担罪责德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得到了“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跪着的日耳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的评价。

  “也不多,之前在昆明的医院里守过他几天。”

  /*注:参看“十五天假日”之“中国昆明”。

  “哦,”高小乐便不再问了,从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学的那天起,他就深知“国家机密”这四字的份量。

  “这东西放你这吧,”陈邦的手变戏法似地抓出一个电脑屏幕大小的纸袋,放在桌子上,“我家里那小捣蛋眼睛特尖,老翻出来,老问我是谁的,真是没办法。”

  高小乐打开纸袋,取出的是几件军装。这是一套包括冬礼服、冬常服、夏常服、工作服、迷彩作战服和衬衫在内的03式校官制式军装,所有硬、软肩章上都是二杠一星,显然属于同一个人,更引起他注意的是,这些军装还散发着浓郁的油印味——是新的,没人穿过。

  “你压衣柜底下,要有人问就说是内勤科领错的没地方放,”陈邦吩咐道,拣起自己的上衣,径直转身走出房门。

  高小乐捧着笔挺暂新的少校军官制服,直到总参三部七处处长助理陈邦中校从窗外的路灯下走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深处。

  桌上的电话机突然跳了起来。

  (六)

  8时11分。

  蓝色电话机响了半分钟左右,高小乐打了个呵欠,朝林玲努努嘴。

  林玲抖搂精神,提起话筒,一字一句地说道:“喂,早上好。北京XXXX系统分析有限公司客服中心。”

  “好,嗯,唉——我说,为什么你们老放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给我,我交了这么多会费,是买咨询的,不是叫小姐过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