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摘述
正在北府上下沉浸在升平元年新春到来的喜悦时,《大将军邸报》升平元年第一期的头版却赫然刊登了一则新闻,硕大的黑体标题特别引人注目-《铁门关惨案》。
“永和十二月九月十一,秦州天水郡长兴商队在西域尉犁国西南的铁门关突遭袭击,数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马匪’汹涌围来。商队上下三百一十二人除去五人侥幸逃出生天之外,其余三百零七人尽数战死,无一投降。随携货品财物尽数被掠。连其身上铠甲兵器都被收刮一空,遗体惨遭凌侮。”
新闻详细地讲述了长兴商队遇袭的经过,也毫不隐瞒地指出商队遇袭地原因是他们无意中知道了一项西域危害北府的阴谋,所以才惨遭数千“正规骑军”装扮的马匪袭击。整篇文章悲愤、激扬,充满了对勇士们的崇敬,对卑鄙者的愤慨,它用前所未用的语气指出,同胞遇害。是整个官府和国家最大的耻辱。不管他们是在“境内”还是“境外”。
《大将军邸报》文章一出。北府上下震惊不已,而正在大家消化这个巨大变故事件的时候,《市商邸报》突然发力出手,一改以前“充满铜臭味”地作风,慷慨激昂地大肆报道和评论起铁门关惨案,精辟文章接二连三。
《市商邸报》原本专注于市商贸易,是商人们地舌喉。他们为商队说话是很正常地事情,而且他们讲得也很有道理。在《市商邸报》的头版评论中指出,商人往来四方.调剂余缺.沟通有无,>..时候,也为众人创造了财富。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理解,这是因为在北府开府前后,曾华组建商队商团,开始商贸活动的时候。那些有钱的“世家高门”由于被强制从自己的庄园、部曲中剥离出来。迁到了“易于控制”的中心城市,自然而然对曾华地政策有抵触的情绪。加上对北府前途未卜的担忧,他们不愿意投资到其中。
于是曾华就依靠官府的“行政力量”。组建起众多的商队和商社,而“入股投资”多是跟随曾华的将士军官、谋臣文士,还有教会、学堂学堂等曾华一手包办的机构,外加许多对曾华感恩而又有信心的流民百姓们,纷纷响应曾华地号召,出人出钱(这点钱也只能意思一下),也分到了不少“股份”。
在北府强势起来之后,北府地商贸也水涨船高,获利越来越多。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高门世家看着眼红起来了,纷纷想重新入股投资。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拿着一大堆的钱也只能买到一点点股份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富甲天下地北府商业和正在创造天下最多财富的各工场,它们现在一半的股份被曾华-教会、学院、军士等共金会-文武部属-工匠等新兴阶级掌握着。其余的一半股份则有十分之七被北府官府掌握,剩余才留给那些肠子都悔青的高门世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前者的数百倍。
所以《市商邸报》敢理直气壮地这么说,众人也不敢有什么异议。而且商社、商队还创造了数额巨大的赋税,而正是这笔赋税为北府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这笔钱让北府可以去修建水利工程,保证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让北府可以广设学堂,提供前所未有的教育;让北府可以供养数目巨大、强大一时的军队。
在历数这些之后,《市商邸报》毫不客气地指出,商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那么国家该为这些商人做些什么呢?
说完这些后,《市商邸报》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指出,商队所有成员,不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首先都是大晋北府的百姓。自家的百姓惨死,做为国家和官府又该如何处置呢?
《市商邸报》如此高调地一番评论呐喊之后,各家邸报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群人”的意见,虽然论调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对铁门关惨案表示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北府为遇害勇士们讨回公道。
《提学邸报》甚至提出,国败则家亡,国辱而身耻,这是百姓民众的准则,而民困国忧,民辱国耻却是国家之道。
这篇署名“综”的文章一经见报,顿时点燃了这份邸报的忠实读者群-各学院学堂的学生和讲师、教授等人心中的那团火。这些人本来在校园里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准则,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再经过这件事和这些文章的激发,纷纷相约走出校园,在长安城中结队游行,并向三台广场进发,准备在那里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集会,抒发自己地激愤之情。
行进途中。不断有长安居民加入,而早早得到通知和联络的咸阳工匠、霸城军官、士官学院等数万人也陆续赶到,加入到队伍中间。而得到消息的商人们也从南市等地赶来,汇集到三
。
过了中午,三台广场已经汇集了将近二十万民众。只见平时宽广无边的三台广场现在居然全是黑压压的一片,除了人头就看不清楚其它了。二十万民众分成上千个小***,听着***中心的一个人在大声地演讲着。这些“颇有目的”的人向许多只是半懂半模糊地民众讲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言真意切地话语打动着民众,他们慷慨激昂地演讲鼓动着民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