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华夏立国传_曾鄫【完结】(656)

  至天明,晋帝不见姑孰及长安回信,便召左右内侍作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内侍捧诏刚出宫门便遇上了候在门外的左卫将军王坦之。王坦之抢过遗诏一看,顿时大急,也顾不上和旁边的谢安、王彪之等人打招呼,立即冲进宫中,直到晋帝跟前。

  看到王坦之冲了进来,晋帝好像早有了准备,挥挥手便示意王坦之不要多礼。

  “陛下,此乃乱命,请赎臣不奉诏!”谁知王坦之根本没有施礼,而是站在那里扬着手里地诏书大声说道,把左右内侍吓了一跳。

  “文度,休得放肆!”紧跟着进来的王彪之看到这一幕,不由出声呵斥道,而旁边地谢安则是走上前去,一把按下几乎要暴走的王坦之。

  王坦之被两人一喝一按,立即清醒过来了,连忙跪下施礼请罪。

  晋帝无力地摇摇头。示意谢安将王坦之拉起来。

  “我不书此诏恐太子、会稽王危亦。”晋帝无可奈何地对身前的这三位重臣说道。

  “陛下,不能以一人之安危而不顾祖宗基业呀!”王坦之又急了。

  “天下者,有德者居之。爱卿何至于此。”晋帝有气无力地答道。

  王坦之刚刚平静地心一下子又翻腾,跳起来将手里诏书一把扯烂,扬着脖子对晋帝大声道:“天下,宣(司马懿)、元(司马睿)之天下,陛下岂能轻许他人。”

  晋帝无言以对,只是默然流泪,太子、会稽王不知所措,簇拥帝前嚎啕大哭。

  谢安见此情景,于心不忍。便进言道:“陛下,长安可有回信?”

  “正因为长安无回信,所以朕心戚然。恐长安、姑孰勾连。”

  谢安心里也嘀咕了一下,他知

  月前晋帝就给长安去了一封信。有托孤之意,可是还没有回信?按照北府那高效地驿站传递速度,一个半月便会有讯息传来。是路上出了什么事?还是那位秦国公另有深意。

  斟酌了一下。谢安继续言道:“秦国公恐不会与大司马勾连。秦国公拥地十数州。雄师百万,远胜桓公。而桓公深惧其势。所以才抰陛下和朝廷自重,以拒北府。”

  谢安地话不但让王坦之和王彪之为之一振,连躺在床榻上地晋帝也眼睛一亮,不由出声问道:“那依谢卿该如何处置?”

  “陛下,不如维持旧例。秦国公势强,请继续领兵征抚在外,桓公势弱,可继续留姑孰倚为城墙。

  ”谢安拱手答道。

  晋帝犹豫许久,最后出言道:“姑孰近而长安远,恐有变故。”

  谢安安慰道:“陛下,大可放心。正因为北府在外,桓公才不会擅动。”

  晋帝恍然,立即改诏曰:“大将军襄外,大司马安内,家国事并禀大将军和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到了这天晚上,油干灯尽地晋帝终于坚持不住,撒手西去了。

  第二日朝堂上,知道晋帝驾崩消息的群臣们就跟一群无头苍蝇一样,大家都不敢擅自出言自己地意见,甚至有人大声道:“请大司马归朝,再行定夺。醉露书院”

  尚书仆射王彪之勃然大怒,正色大声道:“天子崩,太子即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司马怎么会有异议呢?你们这么说是不是意指大司马有不臣之心?”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就再也没人刚出声了,于是群臣请出太子,于殿中即皇帝位,并受百官朝拜。

  第二日,太后传懿旨,说新帝冲幼,难理国事,请大司马桓温行周公故事,摄居朝政。王彪之驳言道:“此乃非常大事,大司马必不敢轻受,定会固辞。一来一往,会使朝事荒废,万机停滞。”

  加上王坦之、谢安等人附议,便把太后这份懿旨封还回了内宫。

  秋八月,甲寅,追尊故会稽王妃王氏曰顺皇后,尊帝母李氏为淑妃,迁谢安为吏部尚书,王坦之为侍中。而也在这月,大司马桓温也终于从姑孰赶回建康,参加先帝的葬礼。

  桓温人还没有到建康,谣言便在城中官民当中传了一个遍。众人都说大司马桓温原本想效周公摄政,谁知被谢安、王坦之一干人等搅乱了,只落了个辅政之位,心里已经是怨愤之极。这次回建康准备将谢、王一干人等尽数诛杀,再逼新帝禅位。

  四起的谣言加上建康内外戒备森严的警卫,让所有的人都忐忑不安,胡乱猜测。

  辛巳,谢安、王坦之奉诏率领文武百官去建康城外的新亭迎接归朝的大司马桓温。刚出城门,看着城墙上和大道边站得满满的军士,王坦之便有些心慌了,因为这些军士都是大司马桓温地部属。

  “东山,此次凶多吉少,我们该怎么办?”王坦之悄悄拉了拉谢安的衣角问道。

  谢安回过头来,平和地笑了笑:“无妨,只要我们小心应对,定会转危为安。”

  看到王坦之还是一脸的不安,谢安便激言道:“晋祚存亡,全在你我这一行了。”

  听到这话,王坦之猛然一振。强打起精神跟在谢安身后,继续向新亭走去。

  赶到新亭没有多久,便听到前面有传令兵策马过来高呼道:“大司马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