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兵倒是能打,在凤翔东的宝鸡连败汉军两阵,前线指挥赵晖只能死守宝鸡。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郭威的帐下。郭威聚集众将,要商议商议,用谁去援救赵晖。
这还用得着商议吗?蜀兵是个什么样子,郭威心里有数的很。军前会议上,他问:“哪位将军愿意带兵去凤翔救援啊?”
这话音儿一落,整个大帐静悄悄的,老资格的将军都不太乐意去,这四五个月不是白过的,郭威这个筑墙死守的妙处,他们都体会到了,只要时间长点,这李守贞是必败无疑啊。李守贞的分量可比那个王景崇要高的多了,李守贞当北路行营都监的时候,这王景崇才是一个小小的著作郎。这两个地位完全不一样,这功劳肯定也不一样。
老将们不愿意去,站在最末的赵匡胤站了出来:“末将愿意带兵救援赵晖赵将军。”
郭威哈哈一笑,说道:“好,郭荣、赵匡胤听令,你们立刻带着本部人马赶赴凤翔,救援赵晖!”
郭荣、赵匡胤属于少壮派,跟着老将们长围李守贞,就是有功劳也得被老将们分去不少,总要讲个资格资历吗?所以,赵匡胤一合计,就主动请缨了。而郭威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两人带着5000白衣军,走华州、过乾州,直奔宝鸡。
“七弟,我们当如何应对蜀军啊?”路上,郭荣问赵匡胤道。虽然石守信、高怀亮、高怀德这些兄弟们都在,可是真是谋划战争,郭荣还是更信任赵匡胤一些。
赵匡胤看了眼一旁沉默不语的王朴,笑道:“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哥,你觉得蜀军处蜀,最怕什么?”
“怕什么?”郭荣仔细的想了想,蜀军既然敢出来,又怎么会怕呢?
“蜀汉的诸葛亮曾经七处岐山,为什么没有一次胜利呢?”赵匡胤笑道。
郭荣眼睛一亮:“粮食。七弟,你的意思是断了蜀军的粮道吗?”
“这宝鸡是山地,咱们的军队多是骑兵,打起来不方便。要是有所损伤,咱们可就亏了。依小弟的看法,咱们倒不用去断他的粮道,只用把他的粮库,给一把火烧了,蜀军自然就会退走的。蜀军退走了,小弟还有一计,正好用来对付凤翔的王景崇!”赵匡胤自信满满的说道。
正文 第84章 后蜀的由来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自巴蜀通中国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这意思说凡是在四川建立割据政权的,多数是只传两代就被消灭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算命先生的意味,不过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二十世纪,有人提出地缘政治学,人口素质论。二十一世纪,又有人正大光明的提出“人才最贵”的理论。其实这道理,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这巴蜀地区,南部是不毛之地的南中,西边是巍巍青藏高原,割据在此的政权,面对着中原北、东两线的夹击,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又怎么可能不亡国呢。
这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说蜀汉的刘备,比如说东晋时期的成汉(它虽然传了五个主子,可从辈分上说,确实两代人),到五代时期,前后蜀也都符合了这个规律。
前蜀的缔造者王建,生性无赖,长大了也没有工作,为了活口,先是偷牛,后是偷驴,还贩卖过私盐,乡里乡亲对他极为反感,背后骂他叫“贼王八”(五代十国的帝王出身好像都不怎么滴,基本上不是无赖就是地痞)。贼王八日子过得艰难,后来干脆投奔了蔡州刺史秦宗权(注意,这秦宗权也曾经当过马殷的带头大哥)。
当时黄巢作乱,秦宗权拔出八千人马交给太监、忠武监军杨复光讨伐黄巢,王建也在其中,并且是八个都头之一。这个时候黄巢实力庞大,流动作战,祸乱天下,王建手下这一千人马哪够黄巢塞牙缝啊。
敌众我寡,外加上八个都头中还有人叛乱投敌,王建一寻思,中原太乱,实在不适合人类生存,这小子就伙同其余的四个都头,一起去了四川。在四川避难的皇帝李儇大喜,重赏了五个人,此后王建就在皇帝身边伺候,和皇帝解下了深厚的友谊。
仗着皇帝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奸诈无赖的风格,经过十一年的奋斗,王建终于从一个乡下无赖,变成了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此后的王建一改无赖作风,折节下士,对于那些敢于直言的读书人大力提拔,很快就在巴蜀站稳了脚跟。
公元07年,汴京的无赖朱三,废掉唐朝小皇帝,建立梁朝,消息传到成都,“贼王八”传檄天下,要联合各镇讨伐“朱三”,可惜,王建奸诈多变的恶名,江湖上的好汉都知道,没人凑这个热闹。而王建自己也无非是想表表自己的忠心,榨干大唐朝最后的一点利用价值。五个月之后,王建便在大臣们的劝说下,精神抖擞的即位称尊,国号大蜀,改元武成,时称前蜀。
公元18年,王建死于成都。太子王宗衍继承王位,改名王衍。和所有的亡国之君相仿(除了明代崇祯皇帝),王衍斗鸡遛狗,任人唯亲,总之没干过一件好事,而且这小子还特别的喜欢打着“视察地方”的旗号,带着数万铁甲卫队,在蜀中到处乱窜,搞的是鸡犬不宁。
王衍在蜀中带着军队游行的时候,中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23年,即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军队攻入汴梁,皇帝朱友贞自杀。李存勖(后唐庄宗)初得中原仍不满意,听说王衍这小子不行,便起了贪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