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冒险,稳扎稳打的话,恐怕用不了三年时间,即便中原不会丢失,大周也无力支撑。一点点的失误,造成了大周目前极为被动、极为尴尬的困境,最精锐的部队,已经西出凉州,要平定西域,最快最快也要五年时间。
按照王朴原先心中设计好的计划,在平定西域的时候,要竭力保证契丹人不南下。这其中计划的关键是刺杀马希萼,挑拨高派、挞烈派的矛盾,让契丹在五年之内无心南下,给赵匡胤争取时间。
可现在,计划在关键的地方卡了壳。契丹、楚国合流的大势已经难以阻挡。怎么办?等着两**队不断的来回进攻大周,让大周**在南北调度之中日益疲敝,那么大周的未来就彻底没有了前途。
当然,如果大周有步骤的退出中原。面对中原这块肥肉,刘崇、马云、耶律璟这些原本各怀鬼胎联合在一起的人,会不会分道扬镳呢?原本在王朴的心中,对此充满了肯定,而且也针对这种情况,他设计了若干种方案,让楚国得了中原,却背上了异常沉重的包袱。可现在他内心深处有点犹豫了,他有点不愿意想,或者不敢想像计划中的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了。
这一切怎么改变的?王朴不相信偶然,他不信这次刺马案失败,是由于偶然因素,他觉得这不是暗示着一种迹象,暗示着天下大事都在楚国的计划中进行。原本以为可以看透的马云,让他产生了迷惑。为什么?为什么楚国大败,军心动荡之际,李唐、吴越、岭南的旧有势力一点异动都没有,为什么驻有大军的宿州、泗州,居然不断一个月的功夫就再次易手,而且还是在楚国没有出动大军之前呢?
他要打断马云的计划,哪怕冒上一些风险,让一切变得不确定起来,让一切超出自己的掌控,也不愿意按照楚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他不怕这些,郭荣不怕这些,赵匡胤也不怕这些,可是地方上的官员呢?如果看到契丹和楚国联合起来,大周只能够疲于对付,那么这些官员还会不会继续站在大周这杆大旗之下呢,还会不会向大周尽忠呢?
所以,王朴在转瞬之间想出了这个冒险的计划。他在等,等待郭荣的答复,等待郭荣的支持。
正文 第144章 收拾王殷1
郭荣并没有让王朴等待太久的时间,或许是出于对王朴的极端信任,或许是出于对局势恶化的担忧,或许是他想大大的发泄一番。他只思考了片刻,就绝然的说道:“就依先生之见!”
王朴松了口气,大的方向确定了,可北伐的时间、出动多少**、调集多少粮草、征发多少农夫、如何安抚天下、如何接受失地等等要需要细细的商讨。而在这繁琐的事情当中,最重要的却是如何面对朝野上下反战声音。上一次西征,王溥就不太同意,而现在在西征还望不到终结的尽头之时,贸然的发动北伐,这些人又会该如何反对呢?
相对来说,只要郭荣乾坤独断,北伐圣旨一出,朝廷官员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可是,大周的心腹大患,除了楚国之外,还有蔡州的王殷。
跟随这大行皇帝郭威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除了桀骜不驯的王殷,不是向郭荣效忠,就是去九泉之下追随郭威了。这王殷本是河东名将,为大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威在位之时,朝廷有“二王”之称,一是指枢密使王竣,另一个就是蔡州节度使王殷。郭威重视兄弟之情,对两人极为信任。
当然,看郭威晚年收拾王竣的手段,如果郭威多活一阵子,王殷恐怕也要**追随他了。只不过,偏偏楚周交兵,汴京被围,郭威一命归天,王殷因为独守蔡州、申州,拥兵十数万之多,渐渐的尾大不掉。
对于郭荣来说,王殷唯一一点好处就是,这个人和王竣不一样,王竣死活看不上郭荣,王殷好赖还认为郭荣勉勉强强能够当个皇帝。外有楚军虎视眈眈,汴京又有大批的精锐部队,西边是潼关天堑,东边是郭荣的嫡系宋州节度使张永德。王殷就算心怀不轨,一时半会儿也只能在蔡州当个土皇帝作威作福。
见王朴面色一松,郭荣问道:“先生,南边的事儿,是不是该收网了啊?”
两个人果然是至交好友。正是英雄所见略同,王朴刚刚思考该如何处理王殷的事儿,郭荣便开口询问了起来。从“收网”这个词上面,王朴品出了郭荣的心意,毫无疑问,皇帝陛下是不能够再容忍王殷半**的存在下去了。先不说,一旦北伐,汴京空虚,漏那么大的一个破绽给了王殷,如果王殷心怀不轨,趁着大周和契丹交战之时,拿下汴京,那煌煌大周就只有关门破产了。即便是,王殷忠心耿耿,肚子里没有一点坏心眼,可是他总是在蔡州倚老卖老的不听招呼,长期下去,他对于大周,就类似于淮西藩镇对于大唐,再加上他驻守的蔡州太重要了,如果他一旦投了敌,或者说蔡州失守了,那么汴京城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了。
王殷在蔡州是郭荣的一块心病,好吃好喝的供着吧,怕老东西喜欢不轨;可是,克扣粮草军械吧,又怕削弱了蔡州的防御力量,毕竟从秦宗权开始,这蔡州一直都是大战爆发地,十室九空,自身补给能力实在是太弱了。
“陛下考虑甚是,王殷之事不能再拖了。眼下是十冬腊月天,最不利于出兵作战,咱们要北伐,至少要等到明年开春。一旦大军开动,留下王殷在南方,着实让人心中不安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