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郭荣并没有立刻同意。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秘密的和张永德、赵匡胤商议,两人各持己见,让郭荣有点莫衷一是了。张永德同意,而赵匡胤却反对。他反对的理由也有道理:走河西容易,回中原难啊!这一句话,又勾起了郭荣的雄心,让他难以断绝。
赵匡胤回去之后,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史虚白商议,史虚白却是大惊失色,道:“将军,错了。你错了。你不应该反对西迁的。恰恰相反,你应该支持西迁才对。”
“这。。。这是为何啊?”赵匡胤问道。
“将军,以我猜测,满朝文武能提出这个建议的非王朴莫属,毕竟,当年王朴在关中之时都提出过,让山东之地,退守关中一观天下隙。将军镇守河西,对河西情况应该非常了解。您就算要反对西迁,也不能说出回中原南的话,这种话,不应该是将军这样的人说出的,更不应该由将军这么痛痛快快的说出。王朴善猜人心,他通过将军的话,一定会猜出将军志向广阔。如果。。。如果皇帝健康,那自然一切无事。一旦皇帝故去,将军又有如此大志,天下何人能治呢?将军这话一说出,我怕王朴就会对付将军。”
第25章 刺杀
赵匡胤反对西迁,他可以找很多理由,而且那些理由都是随手粘起的,比如那地方偏僻荒凉,比如那地方人烟稀少,比如那地方民族成分不咋,不利于统治;这些理由作为一个治理河西的地方官来说,应该是深刻在脑子中的。可是,赵匡胤偏偏没有说这些理由,而是抛出了一个似是而非,有些“高大空”的理由,这。。。说明什么。国力强盛的时候,这自然可以认为赵匡胤是心胸宽阔,胸怀天下;可是在国家动荡不安,大厦将倾的时候,这说明什么?这是不是可以认为赵匡胤有了私心呢?你既然胸怀大志,你既然才略惊人,难道你就看出不来眼下的险恶环境吗?
大周是想拖垮楚国和契丹,可是契丹和楚国难道就不知道大周的计划吗?就在前一条,楚国的骑兵终于被投入到河南战场上,来去如风,绕的河南之地民心沸腾,大州县倒也罢了,小的州县频频被攻陷,可是大周却没有太好的办法。在局部上,楚国的骑兵,竟然比大周的人数还要多,战斗力还要强。淮南、关中、燕云,这三条战线,除非有一条战线出现重大的转机,否则的话,大周真的无力扭转颓势了。这一切,难道你赵匡胤这个百战名将,居然看不出来吗?
赵匡胤,你是有了私心了!
当然在动荡之际,就算郭荣、王朴怀疑赵匡胤,他也不会采用铁血的手法对付赵匡胤。可是,要对付一个人,真的只有动刀动枪吗?不需要,只需要在西迁的时候,将中原托付给赵匡胤就足够了。如果赵匡胤丢了中原,逃到河西,那么杀了你赵匡胤也不为过,如果你赵匡胤战死中原,那么给你王爵,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赵匡胤立场不坚定,投降了,那么你赵匡胤先背上一个骂名,然后大周的心腹大患也消失了。
赵匡胤有些颓废的坐了下来,眼目中隐隐有些失落。他还记得,当郭荣郭三哥在他面前抛出西迁计划的实话,他的心竟然“突突突”跳个不停,似乎有什么心爱之物,被人夺去一般。他无疑是忠诚的,但再忠诚的人,也是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禁脔。于是,对郭荣十分了解的他,毫不犹豫的抛出了“西迁易,回来难”的说法。此时西迁河西,可不等同于三年前西迁关中啊。
“纵然朝廷疑我,可我心可鉴日月。”赵匡胤颓然的为自己辩驳了一声。
“将军,此时开封内暗流不断,您今天一旦让朝廷怀疑,那么相关弹劾您的奏章,恐怕又有不少啊!”史虚白着急的说道,显然他为赵匡胤的无动于衷,有些不满了。
“那。。。如之奈何啊?”赵匡胤明白史虚白的意思,要知道这个年代,可是慢慢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年代,真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区区的五十年,一共换了五朝八姓一十二位皇帝。臣子们的忠心早就被狗吃了。自己可以看清楚天下大局,开封城内的大小官员们未必看不清楚这个局面,自己可以铁了心的跟着郭荣走到底,那些大小官员们,也会铁了心走到底吗?武将治国必然误国,可是文官呢?丫们也太没有骨气了,一个个都是他妈的冯道一般的人物。
“将军,我们可以先下手为强!”史虚白说出石破天惊的一句话。
“什么意思?”赵匡胤眼眉一挑,一颗心忽上忽下。他双目淡然,脸色似笑非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要拔刀相向吗?
“陛下在病重,未必会想到这些,更重要的是,将军的话,更投陛下的心思。一多年来对将军的信任,陛下不会怀疑您的。可是有一个人必然会怀疑将军,而那个人偏偏也是陛下异常信任的人,同时很可能是陛下托孤之人。那就是王朴,如果他在陛下面前说了将军的坏话,那么陛下和将军之间可就有了裂痕了。”史虚白分析道。
“天下的布局,说明陛下还是清醒的。他未必会听王朴的话。”赵匡胤说道:“这两天我仔细想了陛下调我等回京的用心,帝心并没有变。”赵匡胤分析着,刚才接到调令的时候,他心里面充满了沮丧,还有不满。可是这一路想下来,他又觉着一切似乎很正常。郭三哥的手腕布局非常的高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