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贾宝玉新传_空空道人【完结】(107)

  冷兵器自然不用说,各式热兵器看得王燃眼光缭乱,什么大将军、夺门将军、神机、襄阳炮、盏口炮、碗口炮、旋风炮、流星炮等,还有各式火铳,什么佛郎机铁铳、筋缴桦皮铁铳、无敌手铳、鸟嘴铳、四眼铁枪、各号双头铁枪、夹把铁手枪、快枪以及火车、火伞、九龙筒之属,光火器就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两款尚未列装部队的火铳引起了王燃的注意,一种叫“自生火铳”,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一般鸟铳无大差异,但改进了发火装置,将火绳点火改进为燧石发火。

  第二款叫做“掣电铳”,它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

  在王燃看来,这两款火铳绝对称的上是火器史上的两大革新,因为从王燃对后世枪械的了解来看,它们的确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

  “自生火铳”采用撞击式燧发枪,是依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

  “掣电铳”采用后装子铳,显然可以极大地加快射击速度,并促进火药装填的标准化、安全性和装填速度,这已经是子弹的前身了。

  在王燃的建议下,这两款火铳的优点被结合了起来,被改进成一款新的火铳,王燃称之为“康祯造”,这主要是用于纪念自生火铳的研制者毕懋康和掣电铳的研制者赵世祯…这也算是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吧…当然也有好事者建议称之为“贾铳”、“贾造”的,可说完之后连自己也觉得讪讪好笑…哪有管自己用的火铳叫什么“假”铳、“造假”的。

  第二卷 金陵春梦 第二十四章 你会回来(下)

  在王燃看来,单纯的弓箭兵不久之后就可以退出中国的战争舞台…而阎应元考虑的更现实一些,他已经开始论证在特种大队中剔除这一兵种的事情了。

  除“康祯造”外,阎应元还向王燃展示了几种小口径火炮的使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对付火炮最好的武器就是火炮自己,炮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常见的一种作战行动。

  王燃挑中的小型佛朗机炮虽然威力较大将军等大型火炮弱了一些,但它同样采用后装炮弹方式,携带方便。在不是以攻城为主的战斗中,部队的机动性显然会带来更大的优势。

  连续十几天的不眠不休,直到观察完实弹演练效果,王燃心里才算是有了底,确定了对付满清的骑兵和红衣大炮的初步方案。毕竟河南可不比山东,清军的主力在那里,王燃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可以凭借三千老弱歼灭三万敌军,因此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如果单单只是这些装备也并不会让王燃如此兴奋,让他“夜不能寐”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来到这个时空后的观察,王燃终于确定了一件事,就是中国在这个时期,其科技实力依然处于世界的“领头羊”地位。

  虽然有很多东西,如佛朗机炮等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从国外引进,如各种经济作物…但中国已经很快地实现了消化,并进行了创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瘟疫论》等明显代表了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也许在这个时空,并不需要王燃亲自指导实践“钢”、“蒸汽机”、“电报”等高层次物品的生产,当然王燃对这些东西的了解仅限于名词而已,关于它们的原理、制作工艺要么根本没有接触过,要么已经全部还给了老师,根本指导不了…

  在王燃看来,中国只要能够保持住的这个发展势头就完全可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这个时候如果让尚处于奴隶制的满清入主中原,显然会迟滞已经经历近两千年封建制度的中国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满清显然会需要一段时间学习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王燃认为最需要自己的做的,第一就是遏制满清的进入,保护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第二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环境,确保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然这在目前来看,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王燃来说却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处”、“立身之本”,而且对于王燃这个从事“总体”工作的军人来说,比起“大练钢铁”等事情更让他觉得省心思。

  况且中国有的是人才,不需要自己费尽心力的“拔苗助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对各种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因此,王燃觉得自己使命的达成又可以再简单一些…这一点是让王燃最兴奋的一点…只要先一步建立起良好的用人机制,其它的就让这些人才去考虑…自己顶多就是再在专长的军事方面发挥一点作用就可以了。

  当然,也不能过低地评价自己的作用,毕竟自己是从几百年后来的,对一些新兴事物的发展趋势有相当深刻的认知。

  “二哥哥,你在想什么呢?一定在想宝姐姐了吧…”背后传来史湘云的声音。

  “呃…哈哈…哈哈…”王燃打了个哈哈应付…在大观园里,也许是这里女孩太多的原因,也许是冒牌货的原因,王燃总感觉自己在气势上落于下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