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名将史可法亲自坐镇的扬州也只不过守住了三天,金陵又能守得住几天…待援?在马士英和钱谦益看来,拥有实力的各个军阀大都打的都是拥兵自重的心思。
四镇中,原高杰的部下已经降了清,离金陵最近的刘泽清、刘良佐部在扬州失陷后,朝廷便给他们发去了勤王命令,但迄今没见到他们有勤王的意思。唯一对朝廷比较中心的黄得功部担负着抵御左梦庚的使命,分身乏术。剩下的王燃倒是派出了勤王之师,但他们的距离太远,三天之内根本无法赶到金陵勤王。
因此坚守待援的想法在开始的时候是不予考虑的。
迁都倒是与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和,只可惜在试着冲了几次后,除了白白地损失了几百人马一无所得,这个想法也不得不被暂时搁置。
于是,求和派明显占了上风。钱谦益等人提议一面连夜准备了求和文书,一面先派出使者安抚清军。而贾政则被钱谦益等人公推为此次谈判的首席代表。
至于为什么要公推贾政,原因实际上很简单,主战派的领袖中史可法已经战死,唐王毕竟是皇亲国戚,剩下的就中仍贾政了。
这看上去象是一个笑话,在主战派的领袖中挑选人去负责求和…但实际上却非常合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和的一般都是贪生怕死的,而在清军大兵压境之机去谈判那可是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的。
而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这个风险,尽管秉着主和派提出的“只要退兵,什么都可以谈”的思想,但在贾政去见巴哈纳不久,尸首便被同行的副使陈子龙带了回来。前后时间不到半个时辰,这也就是贾政用生命为朝廷争取到的时间。
巴哈纳的态度很明确…只有投降,没有退兵一说。杀贾政则是为了“斩使立威”、“以儆效尤”。至于副使陈子龙虽然逃过了杀身之祸,但也被打了二十大板,被清军扔在了城门外。
看到这个结局,不论弘光帝如何地弱智,“求和”与“投降”的区别还是清楚的。自古没有一个投降的君王有好下场…哪个当权者愿意留下一个造反的隐患…就算是你不想造反,也架不住有人打着你的旗号造反。
于是,“坚守待援”的策略又被重新提了出来。皇帝、马士英一党同意了唐王等人的建议,决定“守守看”,这才有了金陵苦守三日之事。
因此贾政死得虽然有些冤枉,但还是值得的,他虽然没能用自己的性命换来朝廷守城的时间,却换来了朝廷守城的决心,尽管很微弱,尽管是逼不得已的。
贾政之死在带给王燃些许怅惘、些许可惜的同时,也给王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不确定自己下面是不是要继续用“贾宝玉”的身份去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不过这种困扰很快就随着唐王的一次来访再次被束之高阁。本来王燃还打算去找自己“贾宝玉”身份的发源地,也就是唐王去谈谈这件事,没曾想自己刚有了这个想法,唐王就先登门了。
这次谈话涉及到三个人…刚刚觉得有了点体力的王燃,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以及唐王。
“什么?”王燃吃惊地看着王夫人因为哀伤而显得有些暗淡的面容:“让我做贾家的家主?”
“不错,”王夫人点点头拿出一封信递给了王燃,带着慈爱又带着些欣慰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你父亲出城前就写好了这份遗书,托唐王殿下带过来的…唉,可怜他终究也未能回来再见上你一面。”
贾政的信写的比较凌乱,还有几处修改,显然在写信的时候心情有些乱…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但信的中心意思及逻辑关系却十分清楚,贾政并不打算让别人知道王燃是假宝玉。除了叮嘱家人上慈下孝外,便是立了“贾宝玉”为贾家的下一代家主。
信的后半段明显的是写给王燃看的,贾政在信息隐晦地列举了“贾宝玉”成为家主后可拥有的权益,如获得唐王等人的支持,对四大家族势力的控制等。同时也提出了对王燃的期望,那就是振兴大明,振兴贾家。
“根据我的分析,”作为贾政遗书的见证,唐王对着沉吟中的王燃意有所指地说道:“你虽然有自立门户的本领,可如果当上了贾家的家主,则会给你自己带来四大好处,助你更上一层楼…而如果不当贾家的家主,则不仅对你自己会有四个不利,对其它人也会造成四个不利…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十二个方面…这第一方面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唐王看上去精神很好,虽然失去贾政这个朋友让他非常难过,但金陵保卫战的胜利却更加地让他兴奋。
不会吧,十二个方面…王燃赶紧打断唐王的话:“我愿意当这个家主…”
其实对王燃来说,唐王想要说的这些方面他基本上都能想的出来,而关于贾政的期望,“振兴大明”也是自己的希望,而“振兴贾家”既然是王燃作了贾家的家主,这也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你同意了?”唐王明显地一滞:“我还没开始讲呢…要不我拣重点先说说对其它人造成的四个不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