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让夏国相烦心的是,己方战斗力的下降不仅表现在战马的损失上,非战斗减员的急剧增加更为严重……这边是饥肠辘辘,对面的明军却是一日三餐,用吃香的、喝辣的形容有些夸张,但绝对是每天都有新花样,别的不说,单只每晚肉包子的香气再加上“对面的兄弟们,过来吧,管够管保”的呼喊声,就能把前哨整营整营的人给拉过去,纵有军法队在前执法,每天逃到对面的人数也是呈指数递增之势……这倒颇有些像王燃原本时空中三大战役时的场景。
从形势上判断,不论是北京还是山西的援军都已经达到了极限状态,用王燃的话来说就是,“顶多再围上个十天,山西援军肯定会不战自溃……我们完全可以以最小的损失抢在多铎回来之前打他个时间差!”
王燃的计划自然是利用多铎回程这段时间灭掉山西的来援清军,然后再转回头对付北京……这样既可以达成“围魏救赵”、解徐州与金陵之围的目标,也不妨碍拿下北京城、擒住满清小皇帝和多尔衮的目的,摒除此次北伐的军事目标不谈,这可是政治层面最大的任务,当然,就算擒不了两个,擒一个也足以达成王燃的意图。
事实上,自多尔衮下令调回多铎部之日起,多铎大军的回程便成为了各方用于计算时间的参照物。
王燃的计划无疑是比较理想的,考虑到自己手下着实有限的兵力,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消耗战、阵地防御战并辅以心理战,王燃已经实现了在发动总攻前最大限度地消耗对手战斗力的目标,而根据获得的情报,只要把握的时间精准,完全可以达成既定的目标。
但是计划再理想,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行……第二天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对王燃的计划形成了强烈的挑战。
现在已是秋末,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北方不应该有连续不断的暴雨气候,可是眼前的这场暴雨却已经足足下了一个时辰也没有停止的意思,大雨如注,狂风不止。不仅如此,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浓,越压越低,天也就越来越黑,黑得像是罩了口锅。明明是刚过了中午,天却比普通的夜晚亮不到哪儿去,不说军营中负责警戒的士兵难以站住脚、睁开眼,便是呆在营帐中士兵在一个响似一个的惊雷中也难以休息。王燃此次北伐可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雨水天气,但大都是些小雨,稍微大一些的也是下一会儿即停,这一次的雨竟像是要把全年的雨一次全下完似的。
这对于普通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浪漫一点的还可以与伴侣一起坐在屋檐下,惬意地欣赏这秋后难得一见的雨景,有点文采的甚至还可以来个即兴赋诗。但对于目前处于对峙期间的王燃、多尔衮、夏国相三方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诸位,真是天赐良机,现在正是我们突围的好机会!”夏国相中军大帐中,夏国相一改这几天的深沉,意兴飞扬地说道。
“如此大雨,正好让我八旗子弟一试身手,让这帮南蛮子尝尝我们的厉害!”北京城中,也传出了多尔衮兴奋的叫声。
天上乌云涌动,夹杂着暗雷阵阵,瓢泼大雨像是在往地面上倒一样,不停不歇。
黑火药时代,暴风雨气候可说是热兵器的致命伤。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论是弹药的形态还是发火装置都极大的限制了热兵器在暴风雨条件下的使用。
依据王燃原本时空的记载,17世纪中叶的世界,火器的主要配备还是以火绳机枪为主,点火方式采用火绳点火法,弹药的模式依然是火药与弹丸分离。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了火器威力的发挥……依据明军的标准装备,每名枪手需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一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O0发。由于又要装发射药、又要装引火药、还要瞄准和点火,发射速度相当慢,遇到雨水天气,更会直接因为火药被打湿而无法使用。而使用火绳点火自然更加剧了暴风雨气候下的使用限制,在风雨天气中,不是火绳出问题,就是火门里火药出问题,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射击。
当然,从弹药的形态来讲,当时应该说已经出现了定装枪弹的雏形……明廷的赵世祯已经于公元1600年前后在其设计‘掣电铳’中采用的就是后装子铳的弹药模式,每铳配有子铳若干,每个子铳定量装药2三钱,铅弹重2钱,可以预先装填好,用时轮流装入枪管发射。这一项发明应该算是定装枪弹的鼻祖,几十年后瑞典人才提出并实现了定装枪弹的概念,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
而从发火装置来讲,当时的明朝也已经出现了燧石发火地模式……明廷的毕懋康在明末就试造出来的‘自生火铳’,就已经把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了燧石发火。这撞击式燧发枪,通过扣扳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不仅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需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这可以算是中国另一项领先于国际的技术,欧洲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出现了相似的技术。
不过可惜的是,明廷的这两项发现均没有得到明廷的大力推广。根据王燃原本时空中的历史记载,明末清初中。明军用以对付清军地主要装备,不管是鸟嘴铳、鲁密鸟铳、三眼铳、五眼铳,其基本原理都还是火绳机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