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神机营的重型武器分给了丹阳军,让这帮家伙高兴之余,更加的死心塌地。
简单的整军,收拢汝南残军,有些人还真趁机跑回汝南去了。
这时好消息来了。
袁术大将纪灵率五万大军回到汝南,杨奉和韩暹见敌势大,未曾交战就撤出汝南,但已没有其他出路,只能也撤往新野。
我军和曹操大军交战之时,他们就在新野周围驻扎。
等到我军大败曹军,他们思虑再三,终于决定来投靠我了。
收拢了杨奉,韩暹的军马,我对两人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而夸奖一番,好言抚慰,又共同宣誓一定要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
安顿好了两人,我军继续马不停蹄的向宛城行进。
对张绣,我有九成的把握可以说服他,烦人的是在他那混日子的贾诩,鬼点子贼多,一肚子坏水,不是轻松能打发了的。
吕布曾和张济,贾诩同朝为官,只是当时吕布贵为董卓义子,和这些小人物没有多少交集,那时张绣还在张济军中任职,更是排不上号了。
长安兵败让吕布第一次记住了贾诩的名字,也让吕布和贾诩之间有了间接的仇恨。
张绣和吕布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长安之乱的时候,张绣正好在江湖上历练,磨合他新创出了枪法,他叔叔张济虽然带兵和吕布对战过,也是适逢其会,各为其主,各有所图。
张绣本人将官出身,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占据宛城也是因为长安内乱,张济带兵出来另谋出路,不巧被长了眼的箭给射了个正着,临死前才将部队托付给了张绣。
张绣本意是守着叔叔的军队,占个城池当个一城之主。可值此乱世,想独善其身无异于痴人说梦。
曹操数次出兵想要吞并张绣的军队,张绣不愿意将叔叔的心血拱手相让,依贾诩之言,和刘表结成联盟,共抗曹操。
我的目的也不是吞并张绣,我要的是亲密合作。
曹操这些年来势力急速膨胀,不停的发动战争,令周围势力人人自危,如今更操控汉廷,摆明了要号令中华,欲一统天下。
而似刘表一众,虽没有野心独霸天下,却也不会放弃自己固有的利益,所以刘表才和张绣结盟。
陈宫去游说刘表之时,就表明的我军的态度,要和张绣通力合作共抗曹军。这是我军前往宛城的目标,也是将来刘表同意和我军结盟的先决条件。
这回还得辛苦陈宫,以我军军师的身份出使宛城。
我得先和张绣打个招呼,别搞不清状况,来个大火拼,失了我的本意。
陈宫揣了从刘表处搞到的,给张绣写的说情信,象征性的带了些礼品就去宛城了。
我带了大军随后挺进宛城,这次要是谈不拢,我就只能带兵踏平宛城了。
打仗我怕过谁来,曹操三万大军我都一把火烧没了,张绣还敢顽抗到底吗?
正文 第十四章 宛城谈判
张绣的实力不弱,守城有余,扩张不足。
当然这是没有贾诩给他出阴谋诡计的前提下。
打仗的基础还是综合实力,武器,装备,士气,还有人数。
武器,装备我有了曹操的赞助,强过张绣许多。
军队的士气,经过汝南强势的夺城,博望坡火烧曹军的大胜,我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讲人,现在我军的正规军人数要比张绣多,且多半都是久战沙场的老兵,打到最后也是张绣先打没人了。
张绣再怎么用计,我就给他来个硬碰硬,他一样得接着。
我带军压进,有一种强迫的意思。
不管张绣怎么考虑和我结盟的好坏,我要让他先明白,假如不和我合作,坏处是一大堆,好处是一点也无。
大军行至宛城百里之外,陈宫回来了。
张绣提出条件,要先谈判,再作定夺。
这指定就是贾诩的意思,所谓谈判,就是讨价还价,落地还钱,没有利益的事谁都不干,他们想看看我能拿出多少好处来。
我心里早有准备。毕竟不能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要讲人权的,不能抹杀他们争取自己利益的机会。
我的大军就地安营扎寨,等第二天张绣在宛城外五十里处搭个台子,当作宛城谈判的场所再说。
我找了陈宫来,问问他对张绣的看法。
“主公,张绣本人对这次合作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宛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微妙,张绣的实力又相对弱小,他无力扩张,只等出现一个可以一统中原的强有力的势力,他再选择投靠,用手中的宛城谋求一个不错的前程。”
陈宫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军这次经过刘表的默许,来到宛城,假如真能实现合作,对张绣来说,那是好处多多。首先,他不用担心他的部队会随时被人吞并,再者,有我们的加入,他可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等有了相对雄厚的根据地,他也有机会问鼎中原啊。”
我笑着问:“那贾诩怎么看呢?”
陈宫答道:“贾诩是我们合作成功的最大障碍,他不相信我们的诚心,他怀疑我们的动机,他也不看好我们的前途。”
这个贾诩自己一肚子坏水,还把别人也想的和他一样。真是的,他的世界观为什么总是那么黑暗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