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容易,统一难,败国容易,强国难。
如果不是战争给中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又怎会让中华被外族入侵,陷入长久的分裂当中?
严格来说,三国时代的每一个势力之主,都是历史的罪人。
如果中华之内的所有人,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那么中华早已屹立于世界之巅。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个人荣耀,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肆意妄为,他们不单是我们中华的耻辱,还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三国时代的百姓虽然愚昧,可是他们分得清谁好谁坏,分得清谁正谁奸,分得清谁善谁恶。
曹操势大之时,人们惧怕他的淫威,委曲求全,不敢吭声。
可是当他失势之时,所有人都站了出来,要为天下讨回公道。
可以说曹操作为一个恶棍、暴徒是很成功的,但是他做人很失败。
他不知道义,不知廉耻,不为世人所认同。
曹操走上了他的奸雄末路。
形势一片大好,我抓紧时间,解决河北之事。
刘备救出袁尚,曹操失去了要挟袁绍的砝码,袁绍就可以重回反曹阵营。
我亲自赶赴河内,与袁绍进行谈判。
现在控制袁尚生死的是刘备,刘备已经举起反曹大旗,袁绍还有什么选择?
他唯有和刘备搞好关系,与刘备步调一致。
袁绍承诺加入铁血联盟,我派了一队亲卫护送他返回邺城。
至于张郃、高览,在我的劝说下,与他们的数万军队都留在了洛阳。
袁绍此时为形势所迫,不会与他们计较,可是时间长了,难保袁绍不会翻出旧账,与他们清算兵变旧账。
如此还不如留在洛阳。
我已经安排亲卫去邺城顺带接回张郃、高览的家眷,量袁绍也不敢阻拦。
没有了后顾之忧,张郃、高览可以在我方势力尽展长才。
袁绍未回到邺城之前,我的亲卫就提前混入城内,联合一直被袁绍关押的田丰,进行了一场诛杀假袁尚的行动。
袁绍随后返回邺城,重新掌握了整个河北的大权。
袁绍稳定了内部之后,最终通告天下,加入铁血联盟,讨伐曹操。
曹操陷入了绝境。
此时此刻的曹操已经无法征调他的大军出征了。
他唯有将大军集结在许都城内,做最后的顽抗。
秋风萧瑟,这一年过得好快。
洛阳和长安两地的粮食大丰收,令我们彻底摆脱了吃饭难题。
从整体上看,我们已经没有了内忧。
军民齐心,百姓安康,地主守法,粮食丰裕,商业繁荣。
封建社会未必就不能出现社会和谐的景象,所谓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良好的社会体制下,也可以和平共处。
我不敢肯定这种和谐的状态能维持多长的时间,毕竟人生短暂,当我们的下一代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会忘掉和平的难能可贵,会延续历史的规律,在分久必合之后,开始另一次的合久必分。
趁热要打铁,趁病要他命。
曹操已经跌到了他人生中的最低谷,我就要给他来一个致命一击。
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考虑击败曹操之后的事情。
曹操败亡,汉献帝会恢复自由之身,那时会否出现另一个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来侵吞天下?
即使没有,那么让懦弱的汉献帝建立一个旧制的朝廷,还不是会恢复灰暗的社会体制?
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结果,如何能避免无谓的战争,如何能令百姓安稳的生活下去,这才是我想要的,也是我需要去做到的。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洛阳阅兵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不经过战争的洗礼,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
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战争。
矛盾本就是人类生存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我所要做的只是将矛盾调和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让三国乱世在矛盾中实现一种相互制约的和平。
现代世界大大小小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虽不能说完全和平共处,但是短时间之内不会再发生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了。
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尚且能停止战争,和平共处。
那么三国时代,同种族,同国家的人们还不能放下刀枪,停止战争吗?
统一天下,不一定非得靠武力才能实现,停止战争,也不一定要靠血腥的屠杀才能达成。
以杀止杀,不过是独裁的野心家,为屠杀异己所惯用的借口。
洛阳在深秋的阳光里,显得分外温馨和平静。
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城中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新修建完成的洛阳中央大街,宽阔而平整。
大街两侧,站立着一排排队形整齐的士兵。
他们手持明亮耀眼的刀枪,身着崭新的威武军服,目光如炬,昂首挺胸奇Qīsūu.сom书,巍然屹立。
大街中段的洛阳广场上,建起了一座数丈的高台。
高台上坐着一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方势力霸主。
前排依次是刘表、张绣、袁绍、刘备、孙策、张鲁、李傕、刘璋。
中华大地上,割据四方的势力之主,几乎全数聚集到了洛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