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城门的,这种高层之间的恩怨都知道,牛!
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建议,成功偷到兵符,这时候侯赢又带了个杀猪的(一屠)交给他,说晋鄙看到兵符也不见得乖乖把军队交给你,你带上这个人,晋鄙要不听话他会收拾的。半路上魏无忌问杀猪的叫什么,回答说叫朱亥;又问你打算怎么对付晋鄙,朱亥说,他听话就算了,要是不听话,嘿嘿,他拿出一个铁锥在魏无忌面前晃了晃……
事情如同看门人侯赢设计一般,晋鄙验过兵符,但是仍然表示怀疑,要写信问魏王,朱亥说你哪那么多事儿,掏出铁锥,一下子下去,这位有史以来行军最慢的将领报销了。魏无忌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了8万精兵,向邯郸开进。
侯赢从此再没出现过,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就亮了一个相,但改变了很多东西。朱亥还有一场戏,邯郸之战结束后魏无忌让他出使秦国(秦国要知道这个使者原来是杀猪的,不疯才怪),秦王记得有这么个人,就让他留在秦国,他不干。秦王把他关进一只有老虎的笼子里,老虎刚要扑,他大吼了一声,老虎就趴在他脚底下当宠物了……秦王再三劝说,他用头撞柱子寻死,柱子断了,脑袋没事儿……他又自己掐自己脖子,最后终于自己把自己掐死了……抛开气节这个问题,自己把自己掐死,什么概念!?
话说魏楚两军都来就邯郸,王龁又不争气,想来想去除了白起也没人能行了。秦王又说,白起啊,你去吧。白起没说有病,回答更干脆,不去!
还反了你了?去不去?
就不去!
派范睢去请。
范睢?别人还好,这个人来,更不去了!
于是秦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又生病了,不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败退,王龁是顶不住了,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范雎对秦王说,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秦王正恨呢,于是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有什么罪过,混了这么个结果啊?(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一代战神,外号人屠,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是不是一个悲剧?但是不要紧,曾经你杀过的很多名将都在下面等你,比如赵括。
说白了白起只是一个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这就是他为什么会死。绝对不要挑战统治者的权威!
但是白起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无话可说!
白起一死,各国就跟打了鸡血一般,战力激增。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魏军攻击秦军左翼,楚军攻击秦军右翼,廉颇率赵军正面冲杀,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
秦国见占不到便宜,只好议和。赵、魏、楚三国也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能把秦国逼急了,预示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还于韩。
邯郸保卫战结束。
秦国对赵直接间接动用兵力在六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对邯郸作战的部队就达四十五万人。说其悲烈,更多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如前所述赵国的兵力、国力在长平之战后已大不如前,邯郸地区可作战的部队不过十万。且在秦军不断围困和进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实在令人惊叹。邯郸之战以其说是是赵军的胜利不如说是赵民的胜利,赵国下民主要是邯郸下民为保卫邯郸所付出代价是沉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壮。试想一下战前赵国各地的军队、粮草源源不断汇聚邯郸,赵国下民众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缮城池,磨砺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壮观。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队所具有的慷慨悲凉的气质、血气尚武的传统、同心志协的风气是多么的重要。
顺便一提,八年之后,北方的燕国认为赵国经历长平邯郸两战,必定国力空虚,派相国栗腹进攻赵国,结果是,栗腹被杀,赵军大胜!
想占便宜?早干嘛去了!
战争教给我们什么
我已经说过,只要人有欲念,战争这东西就不会结束,至少从有人类开始到现在,这句话是成立的。当远古时候,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冬天一群人窝在山洞里不冻死就心满意足了。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木棒,先进一点的在上面绑个石头。就这中条件和这种环境,都能发生部落战争,为的不过就是利益二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