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大梁
韩国已亡,燕赵已残,六国去其三,天下大半在手,赵政同志刚从荆轲的噩梦中缓过神来,就开始对剩下的三国用兵。三国一起打时不可能的,又回到每日一争时间,到底先打谁?
赵政悠哉的坐在上面,问题往下面一抛,你们吵去吧,规定时间内给我答复就好。能在铁血赵政手底下活到现在的,治国的本事未必有多高明,但个个都是高级心理医生,你可以什么都不会,至少要会了解上面那位在想什么,因为事关吃饭的家伙。谁都明白,让大家讨论只不过是意思意思,体现一下赵政的民主作风。就像机关单位开会讨论,拍板的还是老板,千万不要以为让你研究就是让你决策了,这样想很傻很天真,老板能说一句你的想法和我一样你就可以偷着乐了,千万不要说这王八蛋抢我主意。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讨论的结果有两个,打楚,或者打魏。
为什么不打齐国,因为太远了,人家在海边,今天山东,秦国呢,在陕西那边,今天坐火车都要一天多,你可以想想坐马车要多久,而且小兵是靠两条腿的,走过去跟长征差不多。虽然燕赵两国和齐国相邻,但毕竟是刚打下来的地方,没有根基,不适合做跳板。最主要的,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没什么人当兵,用国富民强来形容一点不差,但是不会打仗,这财富基本上就等于是帮别人赚的。匈奴穷吧,但是人家会打仗,从战国打到东汉,打了几百年,就抱着小打怡情的战略,没事儿骚扰下,不胜其烦。所以齐国,不足为虑。
我们再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地域。韩国地方不大,在今天河南一带,和韩国相接,韩国已经打下,而且是比较稳固的,人民也没有什么造反的意思。楚国很大很大,甚至比原来的秦国都大,要数今天的省份实在浪费字数,很简单,淮河以南,都是楚国的。正事因为出国地大人多,所以才有后世的那句话“亡秦必楚”。也对,齐国人口你出国占了三分之一还多,从概率上说这句话是很靠谱的。
最后还是赵政发话,先打打楚国,打到消停,然后把魏国收拾掉。如果大家还记得,前几年就是先把赵国打消停了,然后把韩国灭了。这是赵政的作风,一强一弱,先打强的,打到强的不敢出头,再收拾弱的。二战时期德国方针,一面是东欧小国,一面是英法两个老牌强国,希特勒刷刷削了英法一顿,英法萎靡了,然后迅速出击波兰等国。过了几千年,仗还是这么打的。
由于王翦势头太猛,连续干掉燕赵,常年在外,别说公休假,春节都在外面过的,赵政这么脸皮厚的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召回王翦,让他休息休息。这次出征的是谁呢,王翦他儿子,王贲。
赵政的用人之道,就一个字,忠!王翦是可以信赖的,他儿子也不会差。
赵政给了王贲六十万人,出击楚国,地方就是楚魏边境,目的就是保障秦军攻魏时楚国别来捣乱。要说楚国,春秋时期还是很牛的,名将名相层出不穷,比如出了一个孙叔敖,治国三年,楚而霸。到了战国时期就不怎么行了,名人很多,名将很少。屈原宋玉等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很好的文人,却不能昧着良心说是很好的政治家。第一,好的政治家不会傻到骂老板;第二,好的政治家不会跳河。
内无肱骨之臣,外无救国之将,地方再大,也就相当于西伯利亚。对于王贲这种猛人来说,有如一马平川,浩浩荡荡开过去,所到之地,望风而降,基本是不抵抗的,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较真儿呢,投降了我起码还能在秦国混个小官,谁当老板不是当,我不下岗就行。
楚王也很紧张,六十万人,真要一路开过来自己也受不了,刚要准备抵抗一下,人家撤军了,走的还快,除了刚打下的地方留下少量驻军,大部队全撤了。楚王不心疼那点地儿,自己是个大地主,十几座城池算不了什么,按照一年十几座这样打,自己有生之年楚国是亡不了的,至于儿子那辈,自己就管不了了。
换了是我,碰到这样的主子,我先砍死他,然后再投河!
话说王贲留下少量人守城,自己带着那剩下五十九万几千人上魏都大梁去了。(为了简洁,姑且四舍五入,算作六十万吧……)魏国是个小地方,大梁却不小,七座首府之一,还是不错的,至少防御设施不错。
我们说一下大梁的环境,位于现在的河南开封附近,附近有睢水、颍水、鸿沟三条河,而大梁城就是在这交汇处,而且地势较低。这三条河可以说大梁的母亲河,灌溉啊引用啊,连大梁护城河的水,都是从这三条河引来的。既然水不要钱,那魏国人民就把护城河修的很宽,远远看去大梁城就跟岛似的。护城河上有吊桥,晚上拉起来,白天放下,既然秦国打来了,吊桥就没放下来过。而且由于连年战争,大梁的城墙也被加固加高,很是威武。
王贲到了城下,六十万人哗啦展开,把大梁团团围住。围是围了,就是没法打。数十米宽的护城河,吊桥拉起,总不能游泳过去吧,而且河对面还有魏军,不会那么好心让你上岸烤个火晒个衣服的,再说城墙上还有人呢,一般来说,都会往地下丢点比较硬的东西像石头,或者比较尖的东西像弓箭。秦军强渡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反而损兵折将,十分被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