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总统和夫人南希?里根从电视上看到了对伊朗“武器换人质”事件的报道,一瞬间里根险些窒息,他脑子中一片混乱,甚至无法作出丝毫反应。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总统任期是不是该到头了……
而此时美国国内已经如炸了锅一样,报纸、电视台、电台等各种舆论如铺天盖地,报道着这起事件。而美国国会山上也已经全部乱了营盘,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对这一事件感到极度震惊,批评、指责和质疑之声如狂潮一般向白宫和政府漫天卷来:
民主党参议员萨姆?纳恩终于找到了攻击总统的机会,他大声疾呼着:“我们的政府——美国政府竟然同绑架人质者谈判!这违反了这个政府宣布的一贯政策:即决不同恐怖主义组织做交易,决不同伊朗,利比亚之类的“邪恶国家”谈判!面对着美国人民,他们背叛了他们的诺言!”
怀俄明州共和党参议员康维?福特拉(此君正是因赞扬刘明而支持率上升的家伙,最近又得到了一家叫做IT的国际金融公司的大笔金钱赞助,可谓春风得意)慷慨激昂的表示:“政府的行为不但违反了法律,违反了自己作出的承诺,更是给我们的盟友留下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印象,就是美国可以随时破坏自己的诺言而出卖朋友!”
而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格普哈特则发言表示:“政府向伊朗运送武器破坏了美国国会通过的禁止向伊朗运送武器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动背着国会进行,违反了行政当局应定期向国会通报秘密活动的法律。这一点总统必须向国会和人民作出解释!”
铺天盖地而来的激动的批评者们最后集中于一个声音,化成了一个滔天的巨浪,那就是——里根总统必须出来向美国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
看着美国电视台已经对这起“武器换人质”事件冠上了“伊朗门丑闻”的标题,刘明不由的心怀大畅,自己的计划完美的得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从此美国再也不敢把哪怕战机上使用的一颗螺丝钉卖给伊朗,而且所有对伊朗还保有幻想的美国官员肯定会统统全部落马,这对未来伊拉克的外交发展是有利的。
而海湾国家对自己的支持,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就在库塞将军顾盼睥睨,自我陶醉时,他的秘书卡熙娜姗姗到来。
“这是——是——沙特国王殿下给你的亲笔信!”卡熙娜小脸红红的,低声细气的说道。
刘明一阵奇怪,自从当上了自己的秘书之后,卡熙娜变的大方了许多,颇有职业女性的风采。今天怎么脸红腼腆的,甚至比认识自己时还要厉害,说话的声调也是甜甜粘粘、断断续续的,好像小女孩在撒娇一般……
库塞?阿卜杜拉将军咳嗽了一声,正襟危坐的接过信件,打了开来。才看了两句,他的嘴巴就吃惊的张开了,抬头看了一眼卡熙娜,又看了一眼信件,库塞将军心中暗道:坏了坏了,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啊……
第二十二章 痛并快乐着
公元1983年10月12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出现在了电视之上,他坚称自己与“伊朗门丑闻”没有丝毫关系,但鉴于国会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下令由三名参议员组成调查组,对这起“武器换人质”事件进行调查。
但美国历来是两党角力,无所不用其极,民主党又怎能放弃这个搞跨共和党的机会呢?他们在国会和新闻界进行大力呼吁,要求开展全面的深入的调查,而不是“走走过场,欺骗美国人民。”于是在各方的角力下,这个调查组升级成了调查委员会,成员由3人变成了26人之多。
调查委员会包括了15名民主党议员和11名共和党议员,怀俄明州共和党参议员康维?福特拉也有幸进入了这个委员会。委员会迅速开始工作,首先就是传唤前国家事务安全助理罗伯特?麦克法兰和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奥利弗?诺思到国会接受质询。10月15日,整个美国的目光都落在了这次质询上面。
此时的白宫也并不太平,白宫和国务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外交事务一向不是里根的长项。除了提出强硬遏制政策作为指导外交的基本方针外,在具体做法和具体事件的处理上,里根往往需要助手们的帮助。而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国防部长温伯格都是老资格的外交家。他们不仅熟谙外交事务,也充分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
但是,在伊朗门事件中,他们却坐了冷板凳,总统对他们的建议置若罔闻。“伊朗门”事件一曝光,乔治?舒尔茨立刻在电视上对记者公开表态,他一直认为:“对伊朗的行动是极端错误的,妥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而国防部长温伯格也向舆论界透露,他一直反对与伊朗打交道:“因为与伊朗的武器交易从本质上就是以武器换人质!”舒尔茨曾再三警告总统与伊朗的武器交易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他的意见却无人在意。
其实舒尔茨和温伯格对伊朗的厌恶之情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在两伊战争中长期采取偏向伊拉克的倾斜政策实际上就是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意见。舒尔茨甚至鼓励国务院从恐怖主义支持国的名单上划掉了伊拉克;国防部则源源不断地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情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