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 《法海与许仙》作者:黄楚骏【完结】
文案:
类别:两晋隋唐
从禅的视角重构“白蛇传”,发现隐藏在历史遗迹中的纯爱。
从情的角度解构古典传说,揭示一段封存在传统道德柜底的秘密。
全本十二章,每章四节,前有题记和引子,后有尾声和后记。
题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算不得什么。用他的话来说,他不过是历史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那个古老的传说也绝非有意去诟病他,而他知道后也许仍是轻轻微笑。对他的禅心来说,那只是世人对他的看法,不是他的自我。然而他在自我的寻求中,却历经了苦行僧的艰辛和思想者的迷茫——这就是法海。
在生命的成长中,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在他的生命中,他拼命地保护着那颗心,甚至不惜与旧道德、责任绝裂。那个美丽的故事也许把他写得太过懦弱,甚至近乎愚笨。但他知道,他心中有一团仍在燃烧的火,在天地间闪烁,虽比不上明月和星光,但那是他的火,他的光,他生命的光华——这就是许仙。
多少尘烟往事已过,云也罢,水也罢,循环往复的命运依然那么鲜活,那么生动。拂去旧道德体系笨拙的凿痕,让我们掀开尘封历史的轻纱……
引子
他叫裴文德。可人们已不记得他的名字,只记得在历史的长河里写着“法海”二字。
他有着显赫的身世,却留下了“狼籍”的声名。
他父亲笃信佛教,畅通佛理,又是当朝宰相。了悟人世沉浮的父亲不愿意看到年纪轻轻就被点中翰林的文德轻浮骄傲,如长安城中纨绔浪子般堕落。于是放弃了让他入朝为官的做法,把他送到了京城外的寺院做了小沙弥。还做了一诗相赠: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唐宋之际,禅风日盛,犹以江西和湖南禅僧修为最高,欲得禅宗法要者,必往来学习于江西与湖南之间,是以后人有“江湖”之说,后又借为武林之代称。官场不是托身场,由来多少公侯将相不管当时多么荣耀,临到末了,却是山穷水尽。深谙禅理的裴休了然世态炎凉,又身处唐朝末世,怕是早就想到了水穷山尽之时了——他怎么还会让儿子在这浊地浸染,泥涂自陷呢!
[第一章]第一节
[回目名:]无德僧一试斐文德,小沙弥初识许小乙
文德随父亲进入相国寺,住持无德禅师正在禅房打坐。
等了许久,茶也吃了一盏,无德仍未答理。
文德有些坐不住了。但碍于父亲在旁边,只得又走到房中,合什道:“弟子裴文德前来拜见禅师。”
无德慢慢张开眼,“你有何文德?”
文德答道:“弟子今年十六岁,得皇恩胜眷,得中状元,乃吾皇亲点翰林。”语气中不无傲岸。
无德冷冷一笑,“即是翰林,那为何来见我。”
“父亲说您是国中一等大禅师,有无上智慧,弟子是来向老禅师学道的。”
“老衲无德,何来智慧?”
从小到大,文德还从没受人这样冷落,便说,“国中谁不知道您是一等的禅师。如果老师嫌弃文德,文德只请求在相国寺藏经阁学习一年,想我堂堂翰林,不敢说能超过老师,也做得起一方住持的。”
“哦”,无德轻轻一笑,“智慧从何而来?”
“当然是书里。”文德不服气地说。
“既然在书里,那你为何不拜贩书印字之人为师?”
文德灵机一动,“不,在心里,这里——”他赶忙一指胸口。
“智慧既然在那里,你还向我求什么?”文德也是聪明人,早听说过“心外无法”、“求法向内”之说,一时语塞。当即跪伏地上,“弟子知错了,请老师开示。”
无德与裴休默然相笑。
无德说道,“你在本寺先做个俗家弟子,若吃得苦来,再与你剃度,若吃不得苦,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吧。”
这样文德便在寺中做了俗家弟子,但却是个担水打柴的僧人。无德既不开示于他,也不指点他阅读经书。他一介侯门子弟,哪里经得日晒雨淋,烟薰火燎。但父亲执意要让他在此,他也无法。
这日,正在山间打柴,便听有笛声传来。悠扬轻快,让本来心情就烦闷的他徒生了好些快意。
四下寻找,只见山中一开阔处,有十几头牛正在悠然吃草,一少年正坐在一头大牛的背上吹笛。文德自从进了寺院,遇到的都是些蠢笨的和尚,听到的不是阿弥陀佛声,就是呆板单调的木鱼和钟磬声。见着这自在少年和悠扬笛声,便扔下了柴刀,向他走去。
走到近处,少年也看见了他,停下笛声。文德见他一身佣工打扮,却清秀俊俏,便是在长安城中纨绔子弟中也难得这样的美少年。少年也看见了他,这个透着斯文气却穿着粗布僧衣的同龄人。
“我是相国寺的俗家弟子,你呢?”毕竟是大家之子,文德很大方地打着招呼。
那少年忙从牛背上跳下来,作了个揖,“你好,我是后山的放牛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