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与不派都存在五五之数的风险,本督不敢轻决。唯有圣上明断后,我等以圣意为准再行布置人马实施。这也是本督方才跟谷大人在讨论的!”
此时谷刚才道:“袁大人见识远卓,将会战中的可能都分析得极为详尽。派不派援军确实两难,下官不过是个新丁,惟听命是从!”
袁督师跟自己想的倒有七分相近,郭广开始明白袁崇焕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了。毕竟郭广跟袁崇焕多年,对他的行事作风极为熟悉。随着袁崇焕的述说,加之自己的推测,郭广的心情由不解到明白,由明白到困惑,由困惑到了解。虽然在片息之间,郭广的心思竟是兜了一个大圈。
如果说袁崇焕的两难抉择让援军的问题交付到朝廷去决断,郭广明白了为什么督师这两天没有任何动静。但是郭广并不相信袁督师没有自己的主张,是否出兵救援只怕袁督师在写奏折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底。
袁督师何许人?!
任兵部职方主事时便敢一人出关,任兵备佥事敢擅杀贪官武将立威,任辽东按察使更敢不听调令,独率一军守宁远!辽东军中,谁人不说袁督师有胆气。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便会不顾一切的去实施,甚至不惜违抗上令。现在是一方开府建牙的大员,皇上又给与了便宜行事的权力,袁督师反而请旨,那只能说明,袁督师并无救援的打算。
朝廷决断远比军前议事更为繁琐,大臣们安坐京师靠的也只是奏折来判断,出现两派相争是很正常的。而大凌河是否会被攻下,完全是在旦夕之间,如果鞑子全力攻城,大凌河也抵挡不了几日。袁督师如果有心救援,决不会将时间浪费在奏折的决断跟往来之上。
袁督师既然已经决定不发援军,为何还要去请旨呢?!这是让郭广一开始困惑的地方,但想一想就了解了。
袁督师现在用的是昔年三国陆逊在夷陵拒刘备之策,有所不同的是,陆逊是借吴王下令不得出战,袁督师却是借朝廷旨意来坚守。此策好处在于,单独放弃大凌河让祖大寿死守,如果是袁督师提出,则会让他失去辽东军心,不利于以后统率全军。如果朝廷来做这个‘恶人’,则会好得多。
为了让辽东的将士们相信这是朝廷的旨意。袁督师这两天谁人都没找过,却是跟有着朝廷使者之称的谷刚谈得热火朝天。用意已经很明显,朝廷的坚守旨意下来,将士们都会认为袁督师是迫于无奈受制于朝廷那般大臣。
那袁督师凭何猜测朝廷跟皇上是主坚守的呢?!
理由很简单,且不说出不出兵都要面临极大的风险,就光辽东督师袁崇焕都没有定见,保守的大臣们为了稳妥起见,都不会支持出兵的。可以说,在袁崇焕写奏折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大多数人是反对派出援军的。
一切都在袁督师的计算之中!
在军前谋划这么多年,郭广绝非迂腐之辈。因为那些不通变化之人,不是给袁崇焕贬走了,就是给敌人收拾了。以郭广对袁崇焕的了解,他相信袁督师这么做决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袁督师此举虽然看似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实际上却也极有利于恢复辽东。
保全督师威名好处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丢失大凌河亦有其作用。如果按照广宁之战为参考,女真鞑子每攻陷一城,损失三万人马左右。只要明军不出外野战,则两军损失相近。如果皇太极要攻下大凌河,|Qī-shū-ωǎng|那么从实际上而言,他并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反而还要损失几万人马。吃下大凌河,女真人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三两万人马的损失没有五六年女真人都无法补充得上。而大明只需将关内的人马调出关外训练,不出两年便可成为新军。
袁督师是要用大明的优势,以本伤敌!在城墙上一比一的消耗女真鞑子,远远比在野战中二比一甚至三比一的损失明军要划算得多。以大凌河为诱饵卡住皇太极这条大鱼,可以说是在目前鞑子拥有火炮的情况下的又一奇着。唯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祖大寿战死将是明军一大损失。
经过郭广自己的层层分析,他觉得自己渐渐把握住了袁督师的方略。因为行此计策好处多多,除了有利辽东军事内的事情,甚至也是督师向朝廷表示安分守己的机会。历来朝廷都忌讳地方大员独断专行,如今皇上对督师就没有防备吗?!否则怎么会让一向跟督师不和的马世龙守在山海关,又让心腹臣子谷刚来辽东锻炼!他越想越是佩服督师的高超,当然这些话不是可以随便说出来的,甚至是单独对着袁督师,有些话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便行了。
两天的疑惑顿时开朗,郭广呵呵笑道:“袁督师所言极是,一旦派出援军,就必须调集关内人马,不仅兵马出动,粮草也要跟上,这不是辽东一镇可以完成的,由朝廷统筹最是恰当!”
“嗯,行复通令全军,大凌河被围之事本督已经请旨。现在各营的将领都在着急了吧!祖家那两兄弟有没来找你?”袁崇焕似乎语气轻快了不少。
“他们两兄弟急得不行,想来向督师请战,被我赶了回去!”
“呵呵,意料之中!不过还是不要用他们作前锋,为救其父,本督恐他们过于冒进,反而被敌所伤!”袁崇焕边走边坐回了椅子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