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白守采也于当天给徐大聘发了一封挑拨的信。而且比李彦的信发的还要早。不过李彦的信走的虽然也是驿道。但因为是和《华夏商报》一起。走的更快。先一步到了徐大聘手中。从而让白守采的挑拨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李彦暂时不想去动清江浦和漕船体系。他向朝廷提出建立大型车辆厂及造船厂的方案。与此同时。他还否决了一份由辽东经略袁应泰提出的造车计划。认为花费太高。如果是华夏机器厂来做的话。差不多只需要一半左右。
李彦认为。如今大明造船造车。除了清江浦船厂。大多数是分散进行。或者平时分散。用时集中。譬如造车。不管是效率、成本还是品质、管理。都难如人意。
李彦因此建议朝廷仿织造局。建立大型的造车厂、造船厂。不仅可以提高车船建造的水平。还能够保障朝廷对车船的需求。
针对国库空虚。可能拿不出钱来筹建工场的情况。李彦又提出官督商办的方式。可由商人集资、建厂和经营。并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做法。
如果说建厂的方案还能被接受。那么官督商办无疑让朝廷上下为之惊讶不已。他们很难想象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车船。能够交给私人来修造。
质疑主要有三点。一是商人是不是有那样的实力。组建大规模的车船厂;二是商人的信誉问题。所谓无商不奸。他们会不会偷工减料;最后一点则是大规模的工厂。会不会带来不安全的问题?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又是朱由校亲自下了旨意。所以工部召集相关人等会议。
“据下官所知。大明最好的船在福建。那并不是官厂修造的。而西洋人的船更胜过福船。那也是私人造的。如今最好的车也出自华夏机器厂。故而下官以为。车船制造。并非唯有官造。私人同样可以造!”李彦对这次会议早有准备。他给每个与会者都准备了一份调查报告。上面都有详尽的事例说明。由不的他们虚言反对。
“你说的毕竟只是特例。”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微微笑着摇头:“何况。福建的船厂规模也有限。至于华夏机器厂。那是李大人的才华。如今既在工部做事。何不于工部造车?”
“下官请建车船厂。也是想在工部制造车船。”李彦看了王永光一眼。此人督建山陵。似乎也不廉洁:“不过诸位大人也都看到。官厂的耗费。比之私厂要更多。既然如此。何不由私厂制造。朝廷出银购买即可。”
“呵呵。官造的起码不会偷工减料嘛!”王永光笑呵呵的说道。
“大人当然不会。可底下的小吏就难说了。不过是有诸位大人监督。才能保证质量而已。”李彦不相信王永光会洁身自好。也不想在这方面刺激他。
“官造有监督。商人好利。若是偷工减料。又当如何?”一直沉默着的工部右侍郎姚思仁板着冷脸。沉声问道。
李彦笑了笑。对这个问题他也是早有准备:“商人好利。则必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然而若是降低质量。必为顾客所不喜。进而压价。因为精明的买家也能分辨物品的好坏。所以对商人来说。最好莫过于成本低而质量好。这应该是一位成功商人所应该追求的。”
“商人性奸。哪里那么实诚。总是会千方百计偷工减料的!”姚思仁摇了摇头。冷声道。
“大人说的是。”李彦点了点头:“商人中少不了有的会偷工减料。但下官以为。现在卫所、船厂造车船。若是没有诸位大人管理监督。他们也必定会偷工减料。私人造车船也同样如此。同样要接受工部的监督。我不出钱。若是不合格便不要。想来那些商人也骗不了诸位大人。若是再偷工减料。损失只能是他们的。”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八回 大办工厂
“工部只管监督、采办,而不管生产,事有专务,人有余力,商人便是想要作奸犯科,也难有机会,”李彦所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和工部现在所做的差不多,他们对卫所军匠、船厂的监督力度实际上很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办两座大型的车船厂,对工部的权利并不造成损害,反而有所增加,工部尚书王佐、左侍郎王永光都倾向于答应,但右侍郎姚思仁充满疑虑,坚决反对,只同意官办。
姚思仁以为,李彦虽然说得很好,但所谓的官督,很难落到实处,而官商勾结,又在所难免,车船厂必得官办才行。
但要由官办,工部也拿不出钱,为免陷入扯皮,李彦提出一个新的方案,由官办,但可以让商人入股分红。
这个方案有些类似于后来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督商办”,资金通过民间招募,但用人、生产、经营和财政的大权皆由工部掌握,一般商民无权过问。
这相当于拿商人的钱,来给官府办事,但姚思仁又提出:商人分利,则朝廷有损,也不适宜。
“可以用市场的价格结算,别的官办厂是多少,车船厂就是多少,甚至可以低一点,”李彦做出保证。
“你怎么知道一定能赚钱,亏了怎么办?”姚思仁继续提出“刁难”的问题。“总之是商人出钱,而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李彦道。
姚思仁的问题虽然苛刻,但都在李彦有准备的范围之内,姚思仁虽然顽固,起码并不僵化,李彦的解释让他无话可说,虽有疑虑,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件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