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些银子打底,再投入或者募集一些本金,钱庄的架子很快便能搭起来,然后可以对外吸纳存银、放贷、办理支票,也就是银票业务,”李彦说的这些金融业务,这个时代倒是都有了,大多是一些商人或者典当行兼营,规模不大,也很不专业。
李彦这么一说,郑书就明白过来了,有这一百万两存银,打个时间差,甚至不要本金,这个钱庄便能办起来。
“咱们商量一下,尽快拿个具体的条陈出来,马上就办,”李彦目光一凝,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放贷什么的慢慢来,即便是一时半会赚不到钱,只要能吸纳到存银,也不会亏。”
放贷生息是一种办法,直接投资实业赚取利润效果也一样,以李彦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收益未必会低过高利贷。
李彦现在不缺项目,要不是人手不够,再多的银子他也能消耗掉,当然也要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
李彦现在手上一共是四个官督商办的项目,造船厂、车辆厂、煤厂和铁厂,造船厂和车辆厂选在天津,可以直接从运河取材料,煤厂和铁厂都在滦州,那里产煤,附近也有铁矿,距离天津也很近。
四个厂建成以后,预计工人都会有好几千,为了工厂的安全,李彦甚至弄到了一营兵丁。
朝廷的意思,本来是让天津卫,或者调附近的卫所兵,不过因为辽东用兵,这些地方也没有什么兵,李彦就趁机提出用厂矿的银子,再练一营新兵。
明朝的惯例是统兵官和平常的带兵官分开,实行两套班子,只有京营实现了统一,李彦这个营也依照京营的做法,编制为营,而不是千户所。
李彦被任命为这个京滦厂卫营的统领文官,至于募兵、练兵和筹饷,都自行解决。
因为有朝廷的旨意,李彦很快圈定了建厂需要的地皮,这个时代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大,政府也更加权威,不会出现后世因为拆迁而弄出大量扯皮的事情。
至于有主的土地,依市价赔偿就是,算下来也不会很多。
因为可以征调劳役,手上还有募兵的权力,土地的整修也相当之快,四个厂子,李彦最先集中力量在滦州竖起了几个高炉。
这几个高炉并不是炼铁高炉,而是用来烧石头的,准确地来说,是高温焙烧石灰石与黏土,生产出来的就是水泥。
作为穿越者,李彦当然不会忘记建筑的黏合剂水泥,在怀柔铁厂建成以后,便让徐洪试着烧制水泥,因为高炉和鼓风机的改进,高温焙烧已经不是问题,烧制水泥也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差不多用八成的石灰石与二成的黏土,研磨后混合放入炉中焙烧,然后在加入石膏混合研磨,最后得到的就是水泥了。
当然,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规模化生产却不容易,工艺、设备、配方等都要进行反复的比较和优化,虽然滦州的水泥厂已经竖起高炉,但效率还是让李彦很不满意。
水泥厂是李彦自己投资兴办的,倒不是说他想独自赚钱,而是这种新东西刚刚出来,要拿着去说服官员和商人,会比较麻烦,不如先做起来,等有了效果,恐怕大家就会抢着打听了。
就好像这次四个厂招商,如果是大张声势去招商,说不定那些精明的商人反而存有疑虑,远不如现在这样,搞得神秘一些,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得效果更好。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三一回 工厂投产
为加快施工进度,除一些徒刑犯外,李彦还动用职权,征调地方劳役,北方天气来得寒冷,春节刚过,距离春耕尚有一段时间,此外还大量招募流民,用以工代赈的名义,让这些人充当力
虽说劳役并不为人所喜,以工代赈也不支付工钱,不过李彦却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只要是在工厂付出劳动,他们的子女皆可以进入华夏技校学习,读书识字,学习技术。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能让子女上学,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说名义上的社学免费,实际到地方都变味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上学的很少。
而华夏技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便考不上科举,也能在华夏厂作技术员,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技术员,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工头。
因为这样的举措,本来是被强征劳役的百姓,怨言也少了许多,至于那些离开了家园的流民,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对李彦来说,可以在短时间里快速扩大华夏技校的规模,以应对未来工厂投产以后,对技术人才的大量渴求。
当然,这些技校的学员,在短时间里还无法成为技术能手,但现在就打基础,作储备,等到工厂经过初期的发展,步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的时候,才是这些学员发挥作用的时候。
至于技校的教员,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员,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教书认字,以及简单的计数都不是问题。
李彦也尽量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他编写的基础教材也确实比较基础,虽然里面有很多新东西,譬如表示数字和运算的符号,标出句读的符号,部分简化的异体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理论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新东西,是李彦挑选教员的主要标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些奇怪的说法,但也有很多人头脑更灵活,能够理解并觉得豁然开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