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大捷、镇江大捷两份战报。恰似两道霹雳闪电,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势力面对这两个重大消息,反应不尽相同。
朱由校大喜过望:“此诚辽东第一大胜,三娃果不负朕。”
在李彦的刻意设计以及孙承宗的用心调教之下,现在地朱由校和历史上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朱由校似乎并没有沉迷于木匠活,反而对战棋十分感兴趣,通过战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国治军的道理,处理政务也变得有条有理。
虽然他依旧宠信客氏和魏忠贤,但并没有荒废国事,这样一来,至少到目前为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金州大胜、镇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让辽东局面瞬间逆转,朱由校面对地不再是一团糟的大明,他自然兴奋。也更有动力做个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李彦上报的战果表示怀疑。有些人即便是怀疑,也不会说出来。熊廷弼则不然,他当着朱由校的面,直接质疑战报上那些数字的真实性。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为了这件事吵起来,最后还是孙承宗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镇江大捷,当无疑问;金州之战,也定然是复辽军得胜,至于是不是斩首三千余级,可让天津巡抚毕大人勘明再奏,至于镇江、金州之战的详情,臣以为可令登莱巡抚陶朗先前往金州,并遣人往镇江查勘,待勘明以后,再论功行赏。”
满朝君臣,说到对李彦最了解的,恐怕还是孙承宗,孙承宗看过两份战报,就细节来说,他甚至觉得镇江之战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战果让人不敢相信地金州之战,其战术思路清晰,若是真的发生,倒十之**是真的。
孙承宗此话,也算是持平谋国的稳重之策,不过也有人提出不满,认为勘明首级,就应该立即封赏,若是战报属实,这将是大明在辽东的一次大胜,应当重赏,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
最后,还是朱由校拍板,决定勘明首级,若确实斩获三千余级,立即重赏。
“若三娃果然得胜,朕要在金州**建镇,以三娃巡抚辽东,王化贞巡抚辽西,东西同时着力,以期早日克灭建奴,”朱由校欢喜地笑道,他虽然觉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条理,一战斩首三千级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出于对李彦的信任,朱由校还是选择了相信。
“臣、仍然以为,金州难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这个倔强的家伙,还会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见。
“若李大人在金州,确实击败了建奴,如战报上所说,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三千余,俘虏三千余,臣敢请万岁免去微臣之职,以李大人为兵部尚。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四八回 战守之策
严正中到达金州的时候,李彦正在接见几位山东的商人,登莱这一带的鲁商在辽东、天津之间常有来往,经营大豆、药材、绸布、白蜡、海产、腌猪等,以往从辽东购买粮食,如今却要往辽东发售粮食。
李彦希望有更多的商人参与到金州的建设当中,一方面,可以为金州带来所需要的粮食、棉布等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金州正在逐步增加产量的水泥、海盐乃至铁器销售出去。
金州地处一隅,想要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如果单纯依靠本系统来做这些事情,不但需要浪费太多人力,效率也并非最佳。
不过,辽东兵备道衙门不允许商人与金州的任何人进行私下交易。
金州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所有人都在工匠营、工役营的组织下从事统一的劳动,或者自主劳动,并上交劳动所得。
兵备道衙门不会给辽民发放任何形式的货币,只是根据人口、工种,以及工分配给必要的生活物资。
这种配给制保证了金州有限的资源,被最大程度地使用在李彦认为最需要的地方,譬如军队、城堡,以及工厂,而辽民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建奴的胜利,让这种配给制得到很好的配合。
对大多数辽民来说,配给制并不比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更差,起码一日三餐都能吃饱,全家人都不会饿肚子,甚至小孩也能够上学读书。
从前。辽民都是自己耕种,风险都要自己承担,遇上灾荒,全家都要挨饿,现在则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他们只要按照营里的要求参加劳动,就能领到一家人地吃食。
营里的饭食虽然不好,却也不差。窝窝头不及白面馒头爽口,但是很实在,吃得饱,细细咀嚼,也有股子粗粮的香味。
对一多半的辽民来说,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一日三餐都能不顾忌什么,把肚子吃得饱饱的,仅仅是这一点。就让他们决心留在金州。
辽东灾荒,加上战乱,金州当地也不种地,除了主食。菜啊肉啊这些是不用想了,话又说回来,平常人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什么菜啊肉的。
李彦却没有这么想,李彦觉得营养跟不上,人就会缺少体力,缺少体力。\\\*\\战士打仗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力,劳工干活也会影响效率。
此外,如果是少年儿童的营养跟不上,更会影响他们地发育,影响金州的未来。所以李彦要求兵备道衙门的后勤部,想办法为士兵、劳工与孩子们补充营养。
农业依靠不住,也不可能从外地购买蔬菜,后勤部与工役营就组织人手进行采集渔猎这种上古时代的生产方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