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李彦拼命增加辽南出口贸易的规模。虽然有海盐、水泥这些大宗产品。不过出入之间。还是入超比较多。
以辽南来说。想要在进出口上面做出多大的改变。并不现实。而引进投资。却是比较方便快捷的做法。
中国地大物博。富裕的商人车载斗量。难以计算。自从前年李彦开始办厂并作出示范。各地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厂矿。
不过朝廷在内地对开设厂矿的限制仍然比较多。不像辽南是用尽一切办法进行鼓励。而且华夏还能提供工业生产的技术。
因而在国内技术与政策的限制比较多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商人想要在辽南与朝鲜兴办厂矿。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都比较执着。有些商人在成功以后。多会回家乡置办土地。将工商业资本变成土地。在李彦看来。这是一种很不划算、效率很低的投资方式。
有意向在朝鲜进行投资。多数是这些日子与辽南交易比较多。因此而发家的新兴商人。也有翁启愚这样的江南商人世家。他们一直都在与华夏进行贸易。从中得到了很多好处。既然是李彦发出的邀请。他们自然愿意去试一试。
李彦终于成为巡抚一方的封疆大吏。在巡抚辽南、东江的职守中。也包括宣慰朝鲜。加上义州之战骆养性的刻意表现。朝鲜表现出的姿态十分敬服。对东江镇在其领土进行的一些事情。都是不敢有异言。
虽然在开矿、建厂等事情上。朝鲜国内也有一些人很是不满。但是大明的官员百姓在朝鲜。那是要高出一头的。朝鲜朝廷对此也不敢多说什么。任由东江镇的军民在那里折腾。
东江镇的开发眼下主要是安州、介川两地的煤和铁。以及围绕煤铁产生的产业。此外还有铁山、皮岛的海洋、海贸经济。
引进商人资本以后。这些地方的产业都是很快得到了商人资本的投入。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辽南和东江。都是李彦直接控制的地区。复辽军的存在。可以保证这些地方的建设成果。不会轻易落入他人之手。
在这一次的辽东攻防战中。辽南的产业因为大多集中在金州半岛。建奴未能攻破金州。所以金州之后的工农业都是完好无损。在战后很快就能重新启动。
能够守住辽南。保卫身后的家园不被损坏。这在很多流浪而来的辽民看来。已经算是莫大的胜利。当建奴撤退的消息传来时。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
对李彦来说。这一次战役的局部胜利。并不值得郑重庆祝。虽然李彦有信心守住金州城与铁工城。建奴对此毫无办法。但是同样的。复辽军对占领着辽东大部分田土的建奴也没有办法。也不敢轻易出兵。
要想击败建奴。彻底解决辽东的问题。仅凭眼下这点兵力肯定是不够的。李彦暂时也没有能力扩军。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是保留东江五个营。辽南四个营。一共九个营的编制。
辽南四个营种包括战争期间临时仓促组建起来的两个营。在经过战场的考验。以及选拨以后。这两个营集中了现阶段守备军中最优秀的战士。只要有时间经过严格的训练。这两个营也将会像老三营一样。拥有不俗的战力。
在辽南构建金铁防线。在东江构建义州防线。并加紧编练新军的同时。李彦最关注的就是辽西的战守策略。
李彦已经接连上疏。详细阐述了守辽南的意义与价值。不过新近被任命的辽东经略王在晋却提出放弃辽西走廊。在山海关前五里建重关以守山海关的战策。
李彦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想时。愣了很久。他实在不敢相信会有人提出如此“天才”的构想。
王在晋提出建重关以守山海。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辽西走廊。放弃了整个关外。对建奴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辽西方向上的威胁。可以从容地调集大军东征、南讨。以及北伐。
而且。此举也等于是放弃了对蒙古的监督。使得蒙古可以完全地投向建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
好在朝廷对这一战策的看法并不统一。争论比较激烈。双方相持不下。大学士孙承宗自请前往辽东实地察看。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八六回 孙承宗阅关
李彦成为辽南巡抚之后,虽然实际管辖的地域并未增加,但名义上的职权却大大增加,正如王化贞以辽东巡抚的身份公然对抗辽东经略熊廷弼,李彦身为辽南巡抚,不仅与登莱巡抚袁可立平起平坐,不再受其节制,且具体事务,也不用请示辽东经略。
广宁大败之后,为了避免经抚失和的情况再度出现,朝廷已经决定不再设辽东巡抚,而只设辽东经略。事实上失去广宁以及辽西走廊,明军的防线已经收缩到山海关一带,也完全没有必要分设经略、巡抚。
明军如今的战略重心无疑还是在山海一带,新任经略王在晋曾经严词斥责熊廷弼、王化贞放弃关外辽西走廊的做法,曾指出要守关,必须依靠关外的城堡营屯,不可将山河轻弃。
然而,当王在晋接任辽东经略以后,他的守御战策立刻为之一变,主张放弃关外的土地,竟然提出在山海关关墙以外,再修一道三十余里的重关的作法。
王在晋的做法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李彦也上疏极力反对,朝中质疑的声音也很多,这才有孙承宗自请赴关外考察地形,以定战守之策的做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