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看了一眼杨涟等人,微微点了点头:“这是自然,我等等会再向皇上禀明,杨、左诸位大人但请放心,魏忠贤已然伏法,阉党也容不得他们逍遥,诸位还是回去好好养伤,早日出来理事,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还要有赖各位大人的才干。”
李彦模棱两可地给了杨涟等人回复,不等他们抗议,就让下面的兵士护送他们离开,转身对孙承宗等人微微笑道:“诸位大人,天亮了,咱们也该做事了,当务之急,是让京城的局势尽快稳定下来。”
孙承宗、崔景荣等人都点了点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确实就是稳定局势,然后才是权力格局地洗牌。
能够做到现在的位置,孙承宗等人无一不是天纵之才,崔景荣、赵彦也曾经为方面官员,他们处理政务的手段和能力,是李彦远不能比的。
很快,一道道的指令发布出去,京城戒严、部分衙门官吏照常理事,以皇上名义发出布告,除布告上的官员之外,一切正常,道明只惩首恶。
看着孙承宗等人娴熟地处理这些日常性地事情,李彦就知道今后的朝廷依然离不开他们,而在中枢,复辽系缺乏能够说得上话的成员,甚至连这样地盟友也比较难找。
这些事情处理起来也比较快,而且朱由校不管事,李彦又实际控制了皇宫内外,只要他们几个人商议通过,就能用印直接发下去。
李彦这时候又发现一个问题,基本上大事小事,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到皇帝的大印才算有效,由此可见皇帝手中的权力是如何的巨大,也就能理解为何魏忠贤得到皇帝地宠信,就能将曾经众正盈朝的东林打到绝境。
如今,只要李彦他们这几个人达成一致,就能直接用印发布,也等于大权在握。
李彦、内阁大学士朱延禧、大学士孙承宗、吏部尚书崔景荣、兵部尚书赵彦,这五个人组成了临时内阁。
一道道的指令发出去,消息也不断反馈过来,包有才搜集信息的才华毋庸置疑,李彦也不瞒着孙承宗他们,直接给他们看了,其精细程度,让孙承宗他们惊讶不已,也意识到李彦对于京城的控制,已然非常严密。
事实上,因为李彦手上拿了玉玺,临时内阁所作出的决定,都需要取得他地同意,当然,因为在稳定局势这一点上,大家的态度相同,所以并没有出现太大分歧,即便有,也给暂时搁置起来。
“诸位大人,虽然说行文已经下去,现今局势,却不能不使百官惊惧,还是尽早确定阁部人选为好,”吏部尚书崔景荣抬头看了李彦一眼,这句话虽然是对大家说地,但他心里也清楚,此事乃当下头等大事,甚至要比清算阉党更加重要。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一回 立宪
李彦虽然考虑到政以后政局重组的复杂性此刻还是心力交。最重要的是身边手太少。又缺乏必要的资历。虽然掌控着京城的局势。安插一些自己的官员不是问题。但也要拿的出手。不然孙承宗等人势必难以接受。
临时内阁除李彦外的四个人。政治态度相对比较温和。其中包括带有东林色彩的孙承宗。其他三个人既非东林。也未阿附阉党。至少也没有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做出激烈的举动。
当然。他们也最为没-魏阉的一些做法。而遭到罢斥。
这样的局面。对李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明代的内阁起初只是类似于秘书性质的机构。后来才逐渐权重。成为文官之首。只不过内阁的票拟还需要司礼监披红。形成内外制衡。甚至就连大明最为强势的首辅之一张居正。也不的不取的冯保的支持。才能够独揽朝政。
李彦对这个问题早有虑。当下微微一笑:“诸位大人。本官曾经听过一言。说是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就以我大明来说。前有汪直刘瑾。如今又出了个魏忠贤。诸位大人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
孙承宗等人一阵沉。朱延轻咳一声:“此乃小人当道。德行不修的缘故。”
“既如此。朱大人可以办法让样的事情不再发?”李彦不等朱延禧细说。就开口打断他的话。朱延禧想说的。无非还是过往的那一套。而在李彦看来。那东西显然是够的。
“去这一两年。阉党横行无忌。不管是内阁也好。六部也罢。包括科道言官尽皆给魏贤控制。阉党目无法纪根源何在?”李笑。说出一句他在东时候经常会说的话:“没有制约的权力。终究是要失控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
孙承宗等人都是有|才实'的大。能够坐到今天的位置绝非侥幸。李彦说的这个道理。他们一听就够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
儒家讲求道德修。所谓内圣外王。而以这个为理论基础才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其核心是一个“德”字。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标榜的。
他们并不认为李彦句话是正确的在他们看来。一道德修养比较好的人。就不会轻易,化。但是在实面前。又不不承认大部分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李彦提出“制衡”这一点。孙承宗等人以为这样会相互牵制。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大明王朝的政治权力也处处充满牵制。譬如说内阁票拟。需要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科道官员的存在。可以风闻言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