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管怎么说,伏波军当初都定下了撤退的计划,之所以又搞了这么一出,就是徐毅还觉得不甘心,想要临走再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靠诡计拿下辽阳府,而且他这一计险一险就成功了,不过天不遂人愿,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了,但是也不算是完全失败,毕竟又搞掉了金军数千人的精锐,连辽阳府主将阿忽利都成了他们的俘虏。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阿忽利这会儿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伏波军的奸诈确实超乎了他的想象,输给这样的对手,他真是无话可说了。
徐毅看阿忽利不再言语,一副引颈受戮的架势,于是多嘴问了一句,阿忽利是否愿意投降,结果被阿忽利又大骂了一顿,把徐毅骂得很没有面子,这阿忽利是金国的大将,绝不会像大宋那么多没骨头的混账当官的那样投降的,都是他自己多嘴,招致人家一顿臭骂,于是也不再劝阿忽利了,这厮绝对是条硬汉,打死也不会投降自己的!
于是徐毅点点头道:“我很钦佩将军的忠勇,既然将军只求一死,那我也就满足你好了!来人!将阿忽利推出辕门枭首示众!但不得侮辱他的尸体!”
对于硬汉,不管他是什么人,都会赢得人的尊重的,几个亲兵过来,架起了阿忽利,拖了出去,不多时便回报徐毅,说阿忽利已经授首,人头已经挂在了辕门之外,尸体也穿上了衣服,摆在了高杆下面,等待回头金兵过来替他收尸。
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徐毅对诸将说道:“我们也该走了!但是今日我发誓,这里我还会回来的!”诸将一起起身接令,然后伏波军开始拔营起寨,忙碌了起来。
天亮之后,伏波军大摇大摆的收拾好了所有东西,装车之后,朝着南方退去,而城中的金军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们离去,没有一个人敢动出城追击的念头,伏波军废弃的大营外面挂满了金兵的脑袋,在风中乱发飘舞,看起来凄惨无比,而城下的那些穿着伏波军衣服的金兵则散发着阵阵的恶臭。
正文 第六百四十三章 危如累卵
伏波军久攻辽阳府不下,只得退回了盖州,一路上再也没有受到任何金人的袭扰,这一战是他们到金国之后,第一次受挫,但是整体上还是战果高出损失不小。
虽然没有拿下辽阳府,但是他们却将辽阳府外的村镇的女真人给一扫而空,狠狠的打击了这一带金人的势力,并且掠来了大批财物还有器械、粮草等物,而因为他们的宣传和实际的行动,在他们决定撤回盖州城的时候,徐毅还派出大批人手,去游说当地老百姓和他们一起走,并保证在盖州给他们妥善的安置,保证他们有田种,有牛羊可以放牧,绝不会食言。
而他们的保证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天伏波军在辽阳府城外四处攻杀女真人或者是搜捕那些渤海人的大户人家,只要不受到当地百姓的攻击,他们便只拿那些女真人或者是渤海人下手,从来不袭扰其他老百姓,还时不时将从女真人的大户中抄没出来的一些运不走的粮食等物分发给这些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此举大大的加强了当地汉人或者是契丹人对伏波军的信任感,加上伏波军中本来就有不少骑兵是契丹人,很具有说服力,于是不少当地人听说了伏波军要撤回盖州之后,最终怕金国大军到了这里,报复他们这些人,于是许多人都选择了跟伏波军一起撤回盖州!
这些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帮赤贫之人,而且连土地也没有,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们的猛安和谋克又已经被杀,留在这里搞不好会被金兵大举屠杀报复,离开可能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了,所以他们简单一收拾。便开始大批涌向了盖州城,一时间辽阳府外,出现了一片赤地,百里之内连一个人影都找不到了。只有一些被焚烧掉的房屋,在旷野中冒着残烟,残垣断壁看去一片荒凉,而辽阳府也成了一座孤岛一般。城外到处都是金兵的尸体。
除此之外,徐毅还将附近村镇的所有工匠或者矿坑中的人也全部带走,这些人以后将会有大用,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都要跟着伏波军撤往盖州城去,这也是他为何又在辽阳府城外滞留两天。演了这么大一出戏给城内的金人看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趁着这两天时间,派人将这些工匠还有所获的财物给先行撤往盖州城,给辽阳府来了一个坚壁清野。
城中的金军实在是被伏波军给打怕了,站在城上一直完全看不到伏波军之后,还不敢轻易开城,去外面收拢袍泽的尸体,一直等到了中午过后,城内地金军才敢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出城。到城外收拾残局,取下了伏波军大营前面高悬着的阿忽利的人头。和他的尸体一起收敛起来,并在伏波军大营后面。找到了数千具跟随阿忽利出城地金兵的尸体,这些尸体被射的跟筛子一般。但是伏波军也不浪费,箭支都被拔下收回,只丢下了一堆没头的尸体。
辽阳府的金军胆战心惊,又检查了城外那些“伏波军”的尸体,这才发现,原来城外丢了一地地尸体压根就不是伏波军的,全部都是他们金军的尸体之后,才知道彻底上了伏波军的大当,才导致了阿忽利判断失误,以至于一战被杀!
副将一边派人驱赶着城中百姓出城打扫战场,一边派快马朝会宁府方向送信,称伏波军已经被他们击退,但是主将阿忽利却不幸阵亡,至于损失情况如何,还是等大帅完颜宗干过来之后再说好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