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人口不过两千,大宋律法规定人口上万才是县城编制。才有朝廷官员入住,而像清河这种小镇子,别说朝廷官员,就是衙役都看不到一个,一旦有大事就会禀报西辅,小事自然有镇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处理,而刘老通过乡试,有功名再身,加上辈分和年龄在那里放着,所以清河镇地主事之人就是刘老。而赵磊这个朝廷三品大员来到清河镇,刘老这个清河镇的主事人,自然要出来陪同了。
刘老和赵府的几位女主人打过招呼之后,便领着一群人朝镇子里面走去。
清河镇东西狭长约有三里,整个小镇的建筑都是围绕以前的官道,现在的水泥路建设的,水泥路的两边,大约有数百间各种房屋,规划并不整齐,但整个小镇给人的感觉很轻闲。很放松。
沿着小镇一路走来,三里的水泥路不过十几分钟地事情。赵磊等人很快看完小镇的建设,而这时田岚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了。
“怎么镇上都是老人、女人和孩子,青壮都去那里了。”田岚看着家家户户那些带着一丝敬畏的老小,疑惑对身边的刘老问道。
刘老听到田岚的话,呵呵一笑,对赵磊拱手回答说道:“这要感谢赵大人了,平常每年秋收之后,镇上人都无所事事,去作坊打零工赚不到什么钱,工作也不好找。赵大人修这条水泥路,一下子招募了很多的工人,镇上的青壮都去西辅那边修路了,有钱拿还有饭吃。镇上的人都很感谢赵大人给的这个机会。”
“修路是朝廷大事,为国出力之事,怎能委屈乡亲。”赵磊笑着对刘老说道。
刘老看着年轻的赵磊。想起今天赵磊地话,犹豫一会问道:“赵大人想在镇上起个庄子?”
“不错!本官买下薛家庄子的时候,本来以为是个独立地庄子,才镇上才知道是和别人混住的镇子,农户和商户还有工户混住在一起,很多事情很麻烦,本官的意思是,将清河镇以水泥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给农户住,而北段给商户和工户,这样以来赵府的人就能很清楚谁是赵家的佃户,做事方便很多。”赵磊看着刘老随意的说道。
“可镇上的房子都是南北混住的,如果分开,搬家很麻烦,而且容易产生纠纷。”刘老不赞同赵磊的提议,婉转的提出意见说道。
“本官刚才也看了,清河镇上地房子,规模大小都差不多,估计是一群人建造的,不过时间长短不一而已,这么办吧!关于房子大小和时间长短,本官会补贴一部分银子给搬家的人,肯定不能让乡亲吃亏,这样就没有纠纷了吧!”赵磊知道刘老的顾虑,但他也早想好应对地办法,笑着对刘老说道。
看到赵磊下定决心,用钱弥补镇上人的损失,刘老也不再反对,跟着赵磊朝小镇南面走去。
已经是深秋时节,清河镇南面的大片良田都荒芜下来,杂草间偶尔有野兔出没其中,准备过冬而吃地肥膘的野兔,吸引了赵府四个小主子的注意力,在征的赵磊和田岚的同意之后,四个可爱的小家伙在十几个下人的护卫下,欢呼着朝野外田地中跑去。
赵磊沿着田间小路一路朝南走去,除了荒芜的田地,南面
算是小镇上唯一有点亮点的地方,而赵磊一路走来,这个小镇上缺点什么。
赵磊见过的乡间小镇不多,前世除了当兵时候驻扎在乡间外,只有替医院运药的时候,才在高速上看过那些乡村的外貌,其他地方,赵磊都没有去过,不过仅有的几个地方,跟清河镇比起来,却又很大的不同,按理说古今田地应该都差不多,为什么老感觉有什么不同呢!赵磊心中有些不解的回忆起来。
大树、房子、鸡鸭牛羊、朴质的农民、荒芜的田地,一切都跟记忆中的农乡差不多,除了那些高科技产物,但赵磊又感觉一点很大的不同,到底是那里不同呢!
赵磊在镇南的小路上左右四顾,突然发现镇南居然有几间低矮的小屋。
“刘老!那几间房子是干什么的?”赵磊指着镇外的小屋对刘老问道。
“哦!那是种菜用的,主要是蘑菇和木耳,需要阴凉潮湿的地方,屋子里面都是糟木头,只要不断浇水,就能长出木耳和蘑菇,不过都是自己吃的,汴京和西辅的蘑菇和木耳都来自山林,新鲜,而镇上的是自己种的,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味道。”刘老对赵磊解释说道。
盖个小屋种木耳和蘑菇,没有想到北宋的农业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啊!赵磊心中感叹的想到。
就在这时,赵磊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清河镇缺什么了,这里居然没有大棚,记得他前世在很多乡村都看到不少的大棚,提供冬天的蔬菜,而来到北宋,还没有看到大棚的出现,怪不得冬天老感觉蔬菜太少,原来大棚还没有出现啊!
“汴京各路有人种大棚吗?”赵磊对刘老仔细问道。
—
“大棚!什么东西?”五十多岁却依然硬朗的刘老,听到赵磊的问题,一脸迷茫的不解说道。
“就是在冬天能够种多种春秋蔬菜的棚子。”赵磊也不清楚大棚到底可以种多少东西,只能含糊的对刘老解释说道。
“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冬天那么冷,就算有棚子,春秋的蔬菜能活吗?”刘老不可思议的看着赵磊问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