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_汪荣祖【完结】(18)

  大操场坐落在圆明园原址的西南角,有一个检阅台,可供军队操练,乾隆命名为“山高水长”。越过“月地云居”然后到西北角,是乾隆在1742年花了60万两白银完成的“鸿慈永祜”,主建筑叫做“安佑宫”,处在山径尽头正中,朝向南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

  不同于许多圆明园内其他建筑,“鸿慈永祜”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大理石。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牌坊前有两对华表,顶部是淡黄色的琉璃瓦和檐。每一柱华表都有20英尺(约6米)高,彼此之间有大约100英尺(约305米)的距离,这些华表的四周有四个大理石护栏和一只石兽,以及雕饰了龙、云和火焰的台柱。五条平行的大理石桥梁跨越护城河之后,就是三座用作屏饰的牌坊,坐落在宫门之前。每一座桥梁都有两只大约174厘米高的石麒麟,坐镇在98厘米高的石台上。宫门通往主殿堂的淡红色外城高墙,上方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至于内城墙也是红色,配上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庭院里面的空间是用来等候觐见的地方。主宫门建在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平台上,可扶护栏拾级而上。另有一对桥梁横跨一条护城河。在宽广的庭院两侧是供宾客留宿的房间,院中有一对很大的香炉和两座有叠檐的亭子。主殿坐落在一个很大的大理石平台上,有五个石阶可拾级而上,石阶由青铜兽守护,位于中间精雕细琢的龙雕石阶,只有皇帝才能行走。乾隆命名为“鸿慈永祜”。在此殿堂的内部,乾隆摆放了雍正和康熙的画像和牌位,以表达他对已经去世父祖的追思。在乾隆死后,他自己的画像和牌位也由他的继位人摆放在这里以便纪念和供奉。满洲皇族非常重视这座殿堂;不过在园林当中建筑这样的大型宗庙,极为罕见。

  ---------------

  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3)

  ---------------

  在“鸿慈永祜”的东边是汇芳书院。它由以下的建筑群组成:抒藻轩在前方,涵远斋在后方,随安室在西边,倬云楼在东边。从汇芳书院再往东走就是眉月轩,南面有一座名叫“断桥残雪”的露天建筑,处于一个凉亭和楼阁之间,约有三楹宽。这座断桥是由数十种不同形式的碎石建造出来,残存的部分桥身仍然可以在今天的遗址中看到。

  在汇芳书院的下方是宗教建筑群,仿照北京著名的喇嘛寺庙雍和宫而建造,包含三个部分:两排七楹宽的楼阁由两道门廊连接至西边,三排七楹宽的楼阁坐落在中间,由三座位于西边具佛教风格庭院组成的瑞应宫。乾隆给这个佛教大院命名为“日天琳宇”。

  在宗教建筑群的东边是最大的景点,约有12英亩(约73亩)大,颇有一些华丽的建筑,包括以九根柱子作为主要屋架的建筑,四周有山丘和小溪围绕。这个景点的一个独特外貌,是在浅水上漂浮着大量的莲花,对中国文人来说,宋代大儒周敦颐曾写出为人赞扬的《爱莲说》,文章以莲花来比喻君子。乾隆很欣赏这篇文章,因此给这个景点命名为“濂溪乐处”,以显示他愿意厕身于许多有修养的君子当中。

  根据文献上记载的路线再继续往东走,我们就会看到“水木明瑟”,那里有西方风格的水车把水注入房间里。瑟瑟泠泠的水声附和着瑟瑟的木声,可以帮助皇帝达到仁与智的至高境界。

  在圆明园本园的北端附近有几处乡野的景色,雍正皇帝首先在园林里开辟农地,来提醒他自己有数以亿万的子民是过着农村的日常生活。皇帝陛下可以从凉亭上观察到农务是如何进行的,后来他把蚕桑纺织染坊加到这片农地上。早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的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就透过整体园林的设计、花卉的布置和特殊的叠石,来不断尝试寻找他们自我独特的个性。有一些文人想表达他们非凡的抱负,另有一些人则想展现出他们纯洁、崇高或孤傲的个性。个性与品位长久以来被视为园林和园主的灵魂。雍正十分注意他的责任,勤奋政务和关怀人民的福祉。他有意在自己心爱的御园里建造农地景象,就是要表现出他关心子民,以及强调他的仁政。皇帝很明显利用这个主题作政治宣言,来表示他是一个广大农业人口的正直的统治者,以及表现自己追求儒家的道德理想。

  乾隆给五个乡野景点取名。紧贴在“水木明瑟”东南方,坐落着一幢外观呈巨大的中国象形文字“田”的房子,乾隆称之为“澹泊宁静”,旁边就是曙光楼。另外还有四个乡野景点:“多稼如云”附有几间小房子和一大片稻田;“映水兰香”是由稻田、织坊和鱼塘所组成;“鱼跃鸢飞”包含了几幢被溪流环绕的村舍,原名为课农轩的“北远山村”,拥有几排位于一条窄河两岸小而雅致的楼阁和宅第。

  在北远山村的东边冒出“坐石临流”,其中复制了一座位于浙江绍兴的著名的兰亭。兰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的庄园,他在里面跟名士朋友结伴饮酒、练习书法和作诗。当他们在户外吟诗作对的时候,会坐在石上并把他们的酒杯放在旁边的小溪里,看哪一只杯子会浮在溪上顺流而下。作为一个诗人,乾隆十分高兴去重现王羲之的雅兴。其他用来充实这个景点的建筑,包括了清音阁和同乐园,后者是乾隆经常用膳的地方。紧贴这座兰亭和园林的是“曲院风荷”,乃是参照杭州西湖著名的莲花景而建,九孔桥则把这个巨大的长方形湖泊一分为二,三英里(约4.8公里)长的左岸也是仿照西湖著名的苏堤而建。这些景观都是乾隆下江南之后引入圆明园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