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那汉子每日带着大点孩子出去砍柴,女人则在家中洗衣做饭,至于那几百文钱,则仍然用来买米。民夫中总有些富余粮食的,这米便一碗碗的换了来。
这家人绝不会是偶然的一户,类似的情形。在驻扎地数千官兵中先后出现。当然,那时还无人关注这类事情,也没有较高一级的官员知晓。这些因柴草一类的琐事而由士兵们己拿钱出来雇人做事的现象,其实在各地驻扎的军营附近早有出现。甚至还有雇人出操站队训练的,不过这里没那么严重罢了。
过得一月左右。那汉子的手臂略好,便与女人一商量。在木棚边又垒起新灶,让女人厚着脸向那名把总将军中闲置地大锅借了来。此便用这口锅供应军中饮食。而家那口,便用那些积攒下来的米,煮上满满一锅,配上家腌制的咸菜,向那些民夫兜售饭食。这算是第一家饭店吧,价格极其便宜,那些民夫或用钱,或用米,都可换得一碗现成的饭吃。这不管是用钱用米,汉子一家此走上了给足的路子。
随后不久,便是第二家,第三家,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后来辽东监军胡嘉大部分的民夫,士卒,都不必己打柴烧水,便能随时吃上热呼呼地饭食。据估计,最多的一晚,在当地歇息的官兵百姓,足有三万多人。
任何村镇的形成,都是以某种交换作为基础地。随着缺粮状况的逐渐缓解,民夫们最初地恐慌心境得到改善,整个海边的笑声明显比往日增多,笑脸更是随处可见。至于那些看守军需地官兵,也因此变得和眉善目的,平日常听说地欺压百姓、骚扰民间的事情,此地可是没有。
当然,那些黑甲骑兵巡视的次数相当频繁,且其后面,正是如今威名渐扬的辽东总兵官苏翎。整个海边被大致划分了区域,存储军需处被划定了一大片的禁区,除了成队的民夫以及为士卒们做饭洗衣之人外,一律不得任意进出。而那些民夫,也都被聚集在营门外居住。
或许正是心境一变,这脑子便灵活的多。于是,汉子照常卖力气换粮食、脚价,一些女人、孩子,却开始将家中一些不怎么值钱的物事拿出来,就在大营之外的空地上摆起摊子来。有家中剩下的半匹布,多余的碗碟,甚至多余的桌椅,也有搬来卖的。这当然都是为了粮食,桌椅可随即便被军中的人买了去,那些清点进出的军中书办们,可正需要呢。这部分官兵都是临调,可不像正式的营兵,军中所缺甚多。所以最初的货物,大多是军中之人买了去的。
海上的货船像是永远不会间断地涌来,岸边的人们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场景,谁也没去想又朝一日,这些船便突然停止。渐渐的,民夫们中的一部分开始将粮食换成钱,尤其是那些家中有余粮的人,当然,那些由大户人家专门组建的驮队更是只要银子。而钱渐多的趋势,也便代表着更多的货物交换。
有那胆子大的小商人,带着家店铺中因百姓逃亡而积压下来的几十匹布,走上数百里路,赶到这里交易,倒迎合了这里的主顾,哪怕就是买上一尺宽的布,那商人也是笑得跟花儿似的。而烧陶制碟的小作坊的主人,也照样是积压了不少碗碟,也同样是赶上几百里,从盖州、复州,甚至金州向这里赶来。小本经营的小作坊,小商人,可是经不起这样大的战乱,不将这些卖掉,可是照样活不下去。是故,类似的商货,极其低廉,这些民夫们完全能够买得起。
这最初的几个月,原来赚银子的主顾,那些大户世家,甚至一些中等人家,要么是早就寻不到影儿,要么也是捂紧了腰包,甚至也派出人来四处购买粮食,当然,各地的商业流通可都陷入停顿状态,能不已经形成共识。这便让不少正在难处而又听到风声的商人都纷纷向海边靠拢,而这些人身,可也是那些饭店的主
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原本便有治理民事的名声,这将军事都交给苏翎打理,己对这些算做难民的百姓,然是尽心尽力,以工代赈不过是其一而已,当然,这些事情,苏翎也是从不过问。不过,赵毅成的哨探,却早已开始深入,只是没有什么可以算作要事的消息而已。
这究竟有多少粮食被放下去,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也没个总数,这只是辽东一片混乱中的一项而已。当初运到海边的粮草、军需,因迫于辽阳事急,随到随运,袁大人最多能查到一个总数,而支去的部分,大多是苏翎所部人马,也最多有个树木记,至于是哪一部拿去了,袁大人可不甚清楚。到后来,这更是一笔糊涂账,就算袁大人想理清,却也无法做到了。
事实上这数十万石的粮食,都由京城与广宁一带运往辽阳。袁大人不过是过一道手,将一部分己掌握的民夫所需的粮食下去,随后便全都被苏翎所部领了去,而苏翎那边,也有一部分民夫在直接领取粮食。
这些粮草,本是朝廷按照给苏翎的十万人马调拨的,实际上苏翎的大部分人马,在千镇江堡以及金州的冯伯灵所部,都只拿到一小部分,其余的还是由胡德昌按原先的规矩存储着,是故,余在苏翎手里的粮草,只多不少。苏翎并不在乎这些数据,他只要结果。事实上,若是袁应泰与苏翎两下对照,这下去的粮食,可足足有数万石。这基本上达到了控制辽东粮价的目的,至少在海边的那些民夫中,粮食不需要高价购买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