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白俄还是红俄,在杨增新看来都老毛子,老毛子可没有一个好东西。让他与红俄合作打白俄,他才不掺合此事。
他采用步步为营的策略,行动极为迟缓。
由于他对俄国人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造成了很多准备投降中国人的白俄干脆继续当起了土匪,反正这地区暂时没有管,他们就是大王。
迪化省主席礼堂内杨增新对着出征的将士训话,新疆各界人员均参加了会议。
主席台的杨增新还是那样一幅外人看来千年不变的冷酷表情。
就在他准备讲话的时候,两名下级军官突然窜了出来,对着台上的杨增新连开数枪。主席台上一片大乱,两名刺客并没有逃跑,而是双双饮弹自杀。
杨增新遇刺,省府迪府顿时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两名刺客自杀,杨氏遇刺变得极为诡异,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流传。
省府立即向南京发去电报,孙中山震惊。国府紧急任免樊耀南代新疆省长一职,接着调王多章回新疆担任主席。
杨增新手下的军官认为此事是中央所为,樊耀南等人与南洋合谋,杨派军官联合卢来发动叛乱,将樊耀南等新疆高级官员给杀了,接着与阿尔泰、塔城、阿克苏方面联系,准备共同抵制中央政府。
樊耀南一死,整个事件就被定性成了严重的叛乱。
杨洪森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绕过国会直接调动军队向新疆增派武装力量。
迪华的一些军人指责杨增新遇刺乃是南京政府所为,南京方面求新疆军人保持克制,停止叛乱,维护当时的治安和经济稳定,等待中央派员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
阿尔泰、塔城、阿克苏的地方官员自守门户,使得叛乱仅限制于迪化一线。
维吾尔上层贵族对于可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敬而远之,不过以哈密王等人为首的王宫却紧紧的跟在南京政府身后,哈密王政治呼吁给南京政府以及杨洪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军人首领在占领迪化后要求南京政府对他们进行委任。
杨洪森利用中央宣传工具,将杨增新的遇刺,描述成北疆内部某些心怀不轨之徒的叛乱。
南京政府拒绝了迪化军人的要求。
为了阻止中央军进入迪化,他们在奇台与哈密的中央军进行了激战。这支地方部队在中央军的武器相差甚远,大量的骑兵在机关枪的交叉火力下永远的留在那片戈壁滩,奇台一役没有任何悬念,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叛军根本无法战胜中央军,即便他们取得奇台局部的胜利,也无法抵抗后续进入新疆的数万大军。
奇台一役加速了迪化叛军的瓦解,士兵们不再听从上官的指挥,他们开始在城市内大肆抢掠,事件已经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叛乱。不过随着中央军大举进入新疆,形势这个时候越来越明朗。
杨增新遇刺、樊耀南遇害,杨增新集团的大小官员全都眼巴巴地看着伊犁镇守使。
新疆百姓流传着“文有樊耀南,武有杨飞霞”。此两人在,则新疆天下太平。
杨飞霞对于杨增新和中央的矛盾不是不知,只是他宁可守在伊犁也不掺合。现在他必须表明态度,在电报中他愿意接受中央领导,同时呼吁叛军向中央军投降,争取宽大处理。杨飞霞的通过促使迪化叛军迅速瓦解。而在这个时候迪化城内的另一伙正在密谋夺取新疆的这座省城。
第十七章 知更了
======================================================
当迪化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原沙俄驻新疆领使吉布罗夫与流落到中国的哥萨克军官联合了起来。这些保皇派一直幻想着复国。他们从来不承认中国与莫斯科方面签订的协议,而活动在巴尔喀什以东的土地上白匪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俄军在迪化周边地区约有近万人,其中多为哥萨克骑兵。
迪化城是对于吉布罗夫来说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这些白俄有着一个完整的计划,他们决定夺取迪化,接着与巴尔喀什湖地区的白军连成一片,在中亚建立一个新的临时政府。
军官挥舞着马刀,哥萨克骑士们聚集在军官的身边,他们攻击警察局,夺取省城弹药库,驱逐中国士兵,驱使中国百姓修建工事。在杨增新的办公室内吉布罗夫与发动起义的革命者们用中国的老白干庆祝着胜利,他们丝毫没有感到大难临头。
白俄趁乱袭取迪化消息传至南京后,中国外交部召开记者会,谴责白俄在中国新疆地区的分裂活动,同时宣布将对白俄实施报复性打击。在总理府,杨洪森秘密签署了33号作战命令。
国人对白俄偷占中国领土感到异常愤怒,国会要求陆军部立即行动起来,打击侵略者。
从哈密突入到迪化的中国军队数量上远不如吉布罗夫哥萨武装,但是他们装备精良,出城的白俄遭到打击后干脆就缩在城中。
中国军队一到,塔城、伊犁、阿尔泰方面的中国军政长官们在收到南京的命令后对区域内的俄国人进行严密监视。
哈密方面民兵被武装了起来,士兵自备马匹,政府提供武器、粮饷,向迪化方面支援。
南疆的那些伊斯兰复国分子好像看到希望,不过他们希望很快就把喀什的城头给挂满了。南疆开始对白俄复国分子和伊斯兰复国分子进行搜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