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彼此行了一个礼,都有点尴尬,昨天还一起为守城绞尽脑汁,今天又共同投降了原先的敌人,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主动献城。
董学礼和欧阳衮和马扩三人都已投降,剩下的官兵不管愿不愿意只得投降,凤县城内剩下的两万多官兵都被打散加入了唐军中,这是唐军为了不丧失战机作的临时规定,战后,这些人还是要剥离出来,重新整编,不合格的人员还要裁减回家。
马维兴只在凤县休整了一天,向西安发出捷报后,马上率军攻入了甘肃的两当县,甘肃的精兵已全部集中在凤县,各地都已空虚,加上有了三人的引路,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一日就攻下两当,接着是天水,平凉,短短半个月时间已推进到了兰州,数万大军将兰州团团包围。
兰州城中只还有一万不到的守城,听到唐军将四万甘肃的精兵打败,巡抚也已投降,兰州守军慌乱不已,董学礼亲自入城劝降,兰州守将不敢抵挡,又有巡抚大人出面担保其无事,兰州守将无奈,只得开城投降,肃王朱识钦和肃王妃颜氏等王府近千人都被唐军生擒。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甘肃的省府兰州。
第二十一章草原巨城
新书逆隋已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
——————————————————————————————————-
李双喜等人一路从榆林往草原进发,如今这条道路已成了唐军境内最繁忙的通道,草原的各种牲畜还是不断的往陕西境内运回,而榆林也在络驿不绝的向顾君恩在草原的数十万人运输各种武器,还有农具,粮种。
刚出榆林一百多里,一座城池已经耸立在那里,虽然远没有内地的城池高大,但耸立在草原上显得格外突出,李双喜知道这就是刚刚建起来,离陕西最近的城了,这座城因离李双喜的榆林最近,他都可以背出此城的资料,城名得胜,城高一仗五,厚一米,长二千米,宽五百米,可容纳五千人,目前有驻军二百人。
用唐军筑城用上了水泥,远比用土垒的结实,所以一般的城池都没有内地动则厚达一丈以上的墙宽,当初顾君恩筑好第一座城时,虽然闯王早有命令让他定城名,但顾君恩却要避嫌,第一座城还是要请唐王命名,李鸿基哪有精力去考虑城名,他只知道内蒙古的两座城名,一座就是现在的归化,后来更名为呼和浩特,另一座就是包头了,因为附近丰富的铁矿石变得赫赫有名。李鸿基就随口说出了包头的名字。
顾君恩拿到这个名字百思不得其解,唐王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古怪的各字,有什么含意,但又不好再问,所以闯军在草原的第一座城就成了包头,后来闯军在附近发现了大量铁矿,李鸿基才知道他随口说出的包头还真得和后世的包头处在同一地方。
其实那也很好理解,包头本来就离归化不远,顾君恩刚开始筑城,肯定不能离开大军的保护,包头又在黄河边上,顾君恩当然选了那里先筑城。
后来顾君筑好了城,再也不愿请李鸿基命名了,他把命名的权力下放给主持筑城的最高人员,以表鄣他们的功迹,这些人都是闯军中当地的最高指挥官,取的名字自然就都和战争有关。
这座城因是陕西出来后,在草原上的第一座城,为取个好彩头,当时唐军的军官就给他取名为得胜,如此喜庆的名字自然得到上下一至好评,更加坚定了顾君恩将命名权下放的决心。
李双喜接近得胜城,见城外已开避出一块块绿油油的农田,许多农民正在田中干活,由于有河流经过,大部分人都选种了小麦,还有一部分人种了陕西全省都已推广了的品种,象番薯,土豆等各种粗粮。
现在正是五月天,各种庄稼都长势喜人,李双喜大概估算了一下,至少开出了五六千亩地,他大吃一惊,得胜城筑好了还没有半年时间,城中也至多就二千人,没想到一下子就开出了这么多地,看来今年他们的粮食就自给有余。
李双喜不知,农民的力量释放出来是多么强大,唐军在筑好城后便会划出适合耕种的土地,每人分给一百亩,并马上发给土地证,宣布五年免征,五年后,实行十征一,这些大部分以前在老家只有一亩两亩,甚至连一分地都没有的贫民拿到了这么大的地,心里不知是多么的激动。
唐军又给每户人配齐了耕地用的马匹,还有农具都是先免费发送,不过这些都有记录,会在五年内分批以粮食归还,免了税,农民就自觉把要归还的条件忽略了,以后只当少量缴点税就可以了。有了工具的农民都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恨不得把所分的田地全部开垦出来。
众人进了城,见到城中的街道已是热闹非凡,到处是人影,城中虽然只有二千多人,但现在出关的人都会选在这里休息一夜再赶路,因此,虽然得胜城只建了半年,其繁华已可和陕西的一些县城相比。
李双喜找到了驿站,也安排在此住一夜,城中的守将只是一个上尉,见了李双喜这个中郎将,自然要好好招待,还弄来了热水让他们洗澡,吃完热腾腾的饭菜后,再泡在热水里,让李双喜觉得舒服无比,想起第一次和马维兴来到草原,那时真是战战兢兢,一出陕西,就只有无望无际的草原,只能啃着硬邦邦的干粮,至于热水,作梦都不要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