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冷笑道:“大人不是说我散尽家财,邀举民心,图谋不轨,铁证如山吗,又何必来一个勾结匪患。”
宋县令脸一红,道:“不然,我与伯言兄相交多年,深知伯言兄的为人,焉肯相信那些人的构陷之词,只是红娘子真来攻城,若说与足下无关,那谁也不信,学生就是想为伯言兄脱罪,也无可奈何。
只要一写信,无论红娘子来与不来,李信的罪名无疑就铁证如山,李信从小熟读各种兵家蹈略,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呆子,焉肯相信宋县令口中之词,道:“我与红娘子索不相识,她如何会为我而来,我的书信又如何能令她退兵?”
宋县令一怒,脱口而出:“谁不知你对红娘子有救命之恩,她不为你而来,会为谁而来。”
李信一口咬定:“大人,这一定是仇家诬陷的谣言,决无此事,决无此事!”
无论宋县令如何左劝右说,李信就是不承认认识红娘子,宋县令无法,只能让人把李信重新押回牢中,在城中贴出通造,晓谕城中百姓,“不得为乱匪引路,不得与乱匪有接触,每家出一人,协助守城。”
第七卷 博奕 第三十八章 女将英姿
宋县令的通告毫无用途,杞县百姓巴不得红娘子早来,他们早作好了准备,单等红娘子来到,就要里应外合,将城献出去,整个杞县暗流涌动,富户们也惶恐不安,命令家丁日夜严密巡防。
李信回到牢中,想起宋县令的一番话,心中也是慌乱,生怕红娘子真杀到杞县,破城救他,那时就只有造反一途了,
李信父亲李精白官至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只是在崇祯初年的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李精白并不是客魏集团的主要人物,甚至连外围人员都不是,当时天下皆巴结讨好魏忠贤,李精白不能免俗,也为魏忠贤建了生祠,天下官员为魏忠贤建生祠者十有八九,只是魏忠贤倒台后,李精白未能及时站起来撇清关系,才倒了霉。
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然被削职为民了,但毕竟做过封疆大吏,李家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在杞县的官绅富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李信生长在这样一个优裕的家庭里,却与一般那些走马斗鸡、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大不相同。他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李信一心想替父亲洗刷污名,他虽然对本县那些挣扎于死亡线上的饥民同情,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还做过一道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啧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但李信并无造反之意。后来所娶地夫人又是昔年开国功臣汤和的后代。汤氏温文婉约。深得他心,又如何会想到造反,只是他在牢中虽急,却也无法可想。
第二天夜里,李信就听到大街上有人大喊:“红娘子破城啦!破城啦……”
李信心里茫然,他静静的等待着。不久,牢门大开,衙役门早已溜走,一群饥民涌了进了。
七嘴八舌,“李公子,我们救你来了。”“李公子,我们活不下去了,带我们反了吧。”“反了吧,反了吧。”
一时之间,李信地身边全是要造反的声音,李信知道再也脱不开身了,他抬了一下脚,脚上的铁链叮铛作响,饥民们才发现李信全身镣铐未除,几人找来了工具,三下二下将李信身上地镣铐全部砸开,李信才看清楚这些人全是本县地饥民,根本没有红娘子地人,不由奇怪,问道:“红娘子的人呢?”
饥民答道:“李公子,红帅的人可能还没进城,我们怕那狗官会害了你,就先攻进牢里了。”
李信大吃一惊:“胡闹,你们如此妄为,官兵杀回来了怎么办。”
一人回道:“李公子放心,红帅的人马上就会来,再说那些狗官兵都躲起来还来不及,哪敢再来。”
李信哭笑不得,红娘子还没来,城中的饥民就将县牢拿下,大明即已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可救药了,他心里又轻松了一点,杀官造反就造反吧,这个世界已经是直道湮没,我又何必为他陪葬。
帮李信解除了全身的镣铐,每个饥民都迫切地望着他,要他指示下一步的行动,这些饥民毫无组织,每个人都是激于义愤,觉得李公子救了他们,又是为他们才坐得牢,自己必须将李公子救出,只是救出李公子后,如何行事,却没了主意。只能定定的看着李信。
李信想了一下,才道:“既已如此,咱们不能让县令走了,走,咱们到衙门先将县令拿了。”
听了李信的话,众人轰然应了一声,齐向县令地衙门行去,李信从牢里捡了一把钢刀,心想:“等下衙役们要是反抗,自己一定要冲在前头,千万不能让救自己的饥民伤了。”
到了衙门,门口的几名衙役见到一大群饥民过来,嘴里喊道:“杀狗官,杀狗官!”衙役大吃一惊,急忙溜了,连向里面去报信的人都没有,李信和一群饥民毫无阻碍的进了杞县的县衙,此时县令正在训斥手下的兵丁:“你们是一群饭桶,饭桶,刚才是谁先喊红娘子来了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