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缓慢,祖大寿,吴三桂两人正好让这新编的四万军队边行军,边练习,到了这里,已卓有成效,骑兵方队全是高大骠悍的骏马,一个个方队或持红缨长枪,或清一色的斩将刀,锃亮的铠甲和头盔伴着长途奔袭的汗渍和尘灰,更显英武之气。
步兵方队同样是威风凛凛,一点也不象才成军一个月左右的新丁,面对这支队伍,身后的唐军也产生了敬意,只是若即若离,尽管有几次小规模的接触,却从没有过份相逼。
前方不明,后有追兵,祖大寿和吴三桂两人却相信这次自己还能力挽狂澜,关宁铁骑扩充到前所未有的八万人,唐贼屯于坚城之下日久,只要自己的大军到达,一定可以一举击败唐贼的兵马。
蓟县位于京、津,冀之腹心,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古来为兵家所必争,两人一到蓟县,就率部停了下来,派出前锋部队打探情况,即消解长途跋涉的疲劳,又可以养精蓄锐。
尽管已十几天没有接到京城的消息,吴三桂却对京师有绝对的信心,京师已久经战阵,又有二十多万兵马,无论如何,守个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只要打探清楚,部队养精蓄锐完毕,他就亲率精兵,奔袭一百里,直接杀进唐军的大营,吴三桂胸中已有了一套打败唐军的完整战略。
至于后面跟着的唐军,他们在身后捡了那么多地方,处处要留守,哪还会有多少人,他只要将步兵和一万骑兵留下,完全可以应付。
只是没有得到确切地消息。总是有一点不安,吴三桂、祖大寿、祖可法、刘良臣、方献廷、胡守亮等人全都围坐在中军大帐,等待斥候将前方的信息传回。
刘良臣是直隶总兵刘良佐的弟弟。明崇祯四年在大凌河之役时任游击,随总兵祖大寿投满人,祖大寿借口接家眷重归于明。刘良臣却留了下来。为满人效力。崇祯七年时,满蒙联军在归化城下大败而归,刘良臣见满人大势已去,找到机会脱离满人,重归于明。
祖大寿认为当时投降是自己连累了他,刘良臣能重归于明是他忠心可嘉。对刘良臣反而比以前更是信重。
方献廷原是江苏巡抚地公子,从小与吴三桂意气相投,只是当吴三桂舞枪弄捧时,他则埋首于兵书韬略。史传典籍中,吴三桂少年救父,一举成名,方献廷从江苏直接来到关外,投入吴三桂帐下,两人无话不谈,成了吴三桂的左右手。
胡守亮则是军中谋士出身,从小聪明过人,他的父亲也对他悉心培养,让他饱读兵书,胡守亮不但足智多谋,还精通满语,经常假借经商,进入满洲刺探满人地讯息,也是吴三桂军中不可或缺之人。
从这里到京师,快马不到半天地距离,可是派出地斥候已去了一天,还没有半点消息传回,众人都有点坐立不安,胡守亮忍不住向祖大寿道:“督帅,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吴三桂马上反应过来:“不可能,唐贼虽然火器犀利,可是京中照样有火器,虽然比起唐贼来说,笨重了点,可是有城墙依靠,决不是唐贼可以轻易攻下的。”
吴三桂不知道的是,城中的火器根本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就一个不拿的落到了唐军手中,唐军根本没有攻城,京师就已象一个熟透了地瓜落入了唐军手中。
吴三桂开始还是信心满满,见到斥候迟迟不归,心中也是着慌,与其说是反驳胡守亮,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增添信心。
虽然他们对皇帝有诸般不满,只是京师若破,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在这个忠君为国的时代里,君王和社稷便是军队的灵魂,一旦君王被俘,或被杀,他们便成了孤儿,没有了精神支柱与灵魂,吴三桂尽量将这种可怕地念头驱开。
祖大寿点了点头:“三桂说得有理,我们耐心等一等。”
众人只得继续等待,吴三桂心中却慌乱了起来,脑里总是浮现出胡守亮的那句话,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他站起身,来回踱了几下,端起桌上的茶碗,呷了一口茶,只觉得一股暧流灌满了全身,浑身都舒坦起来,他向祖大寿请示道:“督帅,我出营走走。”
祖大寿也被吴三桂转得心烦:“嗯,去吧。”
当初袁崇焕被杀时,祖大寿怒而带兵离去,只是接到了袁崇焕的手书,又不得不带兵返回,大凌河一役,他被满人围困,粮绝之后无奈投降,却还是找机会逃回。
他以为自己对皇帝已没有什么君臣之义,为的只是要守住关外这片土地不被鞑子蹂躏,可是一想到贼军可能攻破京城,他为什么也着慌起来,他现在才发现,皇帝就象一座山,这座山虽然有时会砸下石块,将人砸得粉身碎骨,但没有了这座山,他却变得毫无依靠。
吴三桂骑马在大营外来回驰骋十几里,才将胸中的闷气发泄完毕,他已决定了,无论如何,若是明天还没有消息,他将亲率大军赶回京师,这里暂时就留给祖大寿处理吧。
祖大寿虽然是关宁铁骑的名义总督,但实际上的权力却大部分掌握在吴三桂手里,皇帝对祖大寿有隙,对吴三桂却没有,虽然吴三桂和祖大寿有甥舅之亲,崇祯却对他毫不避嫌,正是皇帝对吴三桂的大力提拨,才能使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总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