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散见状送了口气,小心地说道:“主公,南兵不耐严寒,此实为先天弱势。事实上自古以来即是南人嬴弱,一是不服北地水土,更重要的是南人不耐酷寒,旦夕之间我兵士不适应也是正常的事,等时间长了兵士们适应了情况便会好上许多,主公也不需过多担心。”
林靖文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道:“传令枢密院,多收集姜和酒,多备冻疮药物,多备御伤寒之药物。传令那朵暂时停止进军。半月之后,我亲自带兵出征。”
王散想了下,也赞同道:“主公亲征不失为可行之法,至少兵士们因严寒的天气和冻伤过多而降低的士气会大为提升,主公所向,兵士莫不拼死征战,可行。”
林家尚武,无论兵民都是以军功论高下,对自家主公亲冒矢石出征也不怎么抵触,至少没拼死劝谏。以前林靖文亲自出征的事难道还少了?事情就这么决定下来。
十二月,虽然还不是北方最冷的时候,但此时大雪分飞冰冻千里,那是十分地冷,马营水那是在就冰住了,虽然冰层还不怎么厚。
“停止破冰,以免惊动安东城。”
林靖文刚从船舱里出来就被冻得缩了下脖子,刚从热乎乎的船舱里出到冰冷的外面一时不适应是一回事,但这天气的确很冷。后世的东北林靖文也不是没见识过,也没到这么个冷法的。现在才只是十二月,却赶上后世东北最冷的时候了。只怕比更北方的黑龙江也差不了多少,难道古代比现代更冷?貌似听说宋末正处于一个气候变化的时期,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听说蒙古人在更冷的蒙古高原都是经常冬季出兵地,怪不得能指动打西,林家现在别说跟蒙古人比,就是跟契丹女直人也是比不了的。
林靖文不禁感到有些气馁,难道中原人就不如这些异族?可一想到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中原人都是压得北方更耐寒的异族不敢动弹,他又觉得勇气备增,汉唐之人能做到的他一定也要做到。
“那就是安东城。”王散也出了船舱。指着左岸几里远处一个雄伟的城池大声喊道,没办法,风很大,不大声说根本就听不见。“安东城为战国时的燕国所建。当时不过是个户不过千的小城,但到了汉代,汉武帝征服三韩北方之后多次扩建此城。到盛唐更成为安东都护府的治所。虽此城经过契丹胡虏百多年的压榨有所凋敝,但也是户口过万的大城。军情司探子回报,安东城现有三万户十多万地人口,城墙高达三丈,不过为土坯建造,若是用火炮的话,五寸口径地攻城炮只要二十门炮一柱香的时间便能轰塌,可惜的是现在火炮无法使用。”言下颇有些沮丧。
那朵早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攻占了义州,义州与安东不过是隔个马营水而已。马营水算得上宽,河水也堪称湍急,虽然安东城里的辽国官军早就将河两岸的船只搜刮一空都迁到西岸去,但现在河面都冻住了,虽然冰层不厚,但小心些合理安排的话兵马还是能过的。所以安东城小心地戒备了一个多月,林靖文现在站在船上隔着几里远都能看到安东城墙上不时巡逻的辽兵。
眯着眼睛用望远镜观察了半天,林靖文见安东城墙上巡逻兵往来不绝,虽然风大天气也很冷,但那些辽兵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芶地守在城墙上。林靖文大为气馁,偷袭看来是不成了。
“安东城现在有多少辽兵?守将是哪个?有无援军?”
王散早有准备,从怀里拿出一卷纸张翻了下,答道:“因边军回撤,安东城本来只有五千守兵,不过自那千户攻取义州等州县之后,安东府尽集千山以南各州县的兵马入安东。其城现已有兵马一万两千余,其中步兵八千骑兵三千,皆为地方戍兵,无精锐,虽久不经训练,但因地处边境,这些兵马还算有战力。安东城守将名为莫丹吉,是一个奚人。不过有一事很奇怪,安东城副将箫里得显却是个乙室人,乙室王府治下却是远在辽上京路招讨司东部一带,不知这个箫里得显是如何跑到这么远地安东来做官。”
孙泽却是早就跑了出来,正拿着一支望远镜在观察安东城,闻言答道:“这有什么奇怪的,无非是被排挤的呗!辽国已经汉化百年,中原宋朝腐朽的那一套辽国上下也学会了,这个箫里得显无非也是被排挤来地,依末将看,那个叫莫丹吉的奚人只怕
多。不过,王大人,你说的那个什么乙室王府是个国还封王了吗?”
“可能是吧。”王散思索再三,也觉得孙泽地这个猜测比较可信。“至于那乙室王府……辽国的制度是部落制和中原的汉制混合,的确是有封王地。辽封有四王管理部落之民,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府管理契丹事,奚王府管的是奚人的事务。而乙室王府当然就是管的乙室人的事。乙室人是契丹人的一个分支。说起这乙室人还是很厉害的,耶律阿保机建辽,倚为臂膀的就是契丹的迭剌和乙室两个兄弟盟约部落,迭剌部就是契丹皇室所在,而乙室部因历代皇后多出于其族萧氏所以被称为后族,其族因于辽有大功,因此未象其它契丹部落那样被打散编入迭剌部,而是独立流传至今……”
王散说起兴致来了,一时喋喋不休,林靖文二人也听得津津有味。不过。孙泽这厮不安分,一边听王散说话一边还拿着个望远镜四处张望,这不,他看到了有动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