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辽阳安东在辽国官方统计里有户口五十万,人口超过两百万,是辽国人口第二密集的地方。而林靖文趁着民心归附下令彻查户口丈量土地,得户口五十四万人口两百三十六万,耕地并草场四百余万顷——典型的地广人稀啊!
划分百姓等级,分配土地牛羊,贷款给贫民……契丹人官吏贵族纷纷外逃,就是没逃走的也都被抓起来坑掉,那些勾结契丹异族欺压同胞的汉人官吏豪绅虽然没被杀,但全家都被贬为奴隶,他们的财产正好补充官府府库。土地房屋牛羊都被分给贫民。
《民法》规定,庶民男丁可授地二十亩,女子减半,连小孩都算,而顺民平民可以分到的土地就更多了,平民以上还有福利和公共保障。
生活在林家治下地百姓是十分幸福的。辽东百姓欢天喜地地去衙门报备家中人口,以往他们哪里会主动去报户口,官府来查了都拼命地掩饰遮盖,为的就是少交税少服徭役,但是现在。他们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人多就意味着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啊,何况现在的官府赋税比起辽国那是太轻了,又没有徭役,也不会强征丁壮,根本就不需要隐瞒户口。
整个辽东繁忙异常,百姓们忙着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官府就忙得多了,规划官府结构选派官吏倒在其次,修桥铺路、盖学堂修医馆、修建国民训练营、建造公共休闲园林……林靖文向总理院新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总理院修建图书馆藏书阁,要求先普及到每个县。最后每个乡里都要有,这就让总理院更加忙碌。
不过,奴隶不够用了。本来奴隶总数就只有二十余万,琉求四县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差不多完善了,需要的奴隶大为减少,所以,绝大部分的奴隶已经调集到安东辽东来。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远远不够啊,这么点人也就勉强够个修桥铺路的。但难办地是。《行政法》规定官府不能强征劳役,林家治下是没有徭役的,不征劳役的话三府十几个州的公共设施都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去。
经议政会议讨论,总理院决定以银钱和粮食雇佣百姓参与修建公共设施。这样就不算征劳役,而且也可以给百姓增加收入,如此才解决了奴隶短缺的问题。
不过。这么一来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府库银钱不够了。
官府府库总共不过四千余万的金币库存,攻下辽阳府之后从辽阳府库中得到辽人来不及带走的大批铜钱,这些铜钱拿去融掉铸成林家铜币的话也有相当于百来万金币,加上抄没那些官吏贵族的家产,府库一度达到了五千万金币地库存,但这些也不够啊!
军费和官府行政支出就不说了,修建公共设施要钱,大头是中央钱庄向贫民放贷,五十多万的户口,每户贷去五十个金币就有将近三千万。可是我们来算下帐,林家治下粮食昂贵,一斤米需要二十个林家铜币,相当于大宋铜钱三十多子,一家人准备一年地口粮的话就需要花去近十个金币;再说说修建房屋,一般建个够一家五口住的房屋要用去一两百贯大宋铜子,而林家这几年不停地大兴土木,暂时来说建筑材料要贵些,这也要用去将近三十个金币;至于其它的生活物资,林家实行大工业化生产,生活物资丰富,这方面的物价倒是便宜得多,但盐茶、棉麻、布匹、陶瓷、家具、铁器等等,用的多了也是耗费很大的……这样算下来,五十个金币还不够用的,在粮
之前或者是牛羊长成之前百姓们还得找些活计来干才
不过,去做工的那些人就幸福多了。两百多万人口的市场啊,民间地那些工场作坊还有商家都疯了似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本来攻下安东之后那些工场就将自家的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但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时间,各工场作坊大规模添置生产机械招收匠人,开出的薪水一家比一家丰厚,惹得不少人受不住诱惑没要官府分给地土地而跑去做工,结果,他们一个月之后就有了收入,不象那些种地放牧的一样还要等到秋收才行。
而且,现在林家垄断了扶桑、高丽市场,加上本土内部的市场,只嫌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就没有因为没生意而倒闭地商家工场,这样一来,做工的收入就极其稳定,不至于象种地放牧那样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生怕来个灾荒之年——这么一对比,原本死抱着土地的人也动心了。
生产扩大商业繁荣可以带来滚滚的税收,不过现在是看不到增长的税收了,现在官府的府库却是闹钱荒,除去放贷剩下的那两千多万金币远远不敷使用,一旦再来次战争,那么官府就只有賖帐去打仗。
—
没办法,缩减开支吧。征召起来的多余的军队可以解散,组建官府行政需要的花费不能减,只能减缓公共设施的修建了。桥一座座的修,路一段段的铺,学堂医馆图书馆先普及到州一级,公共休闲园林先凑合一下,国民训练营暂时就不建那么多了,水利想都别想……这么一节省下来,府库居然勉强能维持得住,加上催要高丽的赔款,即使这个时候再打上一仗也是可以支撑的,等过个几个月九州那边的银矿送来第一批银块,加上税收和钢铁专卖的收入,那么财政危机应该能挺过去。
林靖文现在头疼的是另一个问题。
农业?还是畜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