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张涵令张英距守河内郡,无意西图。反而频频派遣使者,往来长安上贡。当然,贡品多是一些奇珍异宝,以及象征性的钱粮。这些大抵都会落入董卓,或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之手,也算是个买路钱了。
有使者往来,又有麻雀的支持,张涵对关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刘虞带着家人西入关中,以张涵的看法,自是很不乐观,难免在言辞里有所流露。张涵颇为不理解,刘虞拿全家人冒险的动机。呆在冀州行动受到控制,是不怎么令人愉快。可是。至少生命是安全的……呃,也许刘虞会有不同意见吧。
不管怎么说。刘虞还是带着家人,离开了信都。与赵歧一起搭乘商船,前往关中。大河将关中与冀青两州联结在一起。自张涵统治以来,青冀二州与关中地商贸往来也日益频繁。青州盛产蒲陶酒、琉璃和陶瓷等奢侈品,众多的船队也将海外的奇珍异宝带回了大汉国。而且,青州是大汉国海盐的主要产地。对于晒制海盐,并不是濒临大海就可以,还需要阳光和天气配合。在大汉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唯有青州最为合适。价格低廉、洁白如雪的青州盐。甘甜醇美地果酒、烧酒,金光闪闪的金五铢布……顺着大河逆流而上。受到了广泛欢迎。当然,对于粮食和钢铁等战略物资,张涵是严禁对外输出的。
商贸的往来,使雒阳和长安数百年来累积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如青州,也方便了情报的收集。在某种意义,还在张涵与凉州军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不过,这样的生意,注定是做不久的。凉州军诸位将领没有一个是治理人才,面对青州地倾销,关中的财富再多,势必也有用尽地一日。
关中被董卓祸害一遍,剩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张涵念念不忘,觊觎已久的,就是贾诩、钟繇等几个人才。可惜的是,麻雀联系的结果,并不算好。大汉享国四百年,时至今日的境地,依然是天下人心中的正统。这一点张涵早就知道了。一个士子的行礼,便能带动大批人一同行礼,不能不令人深思。显而易见,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号,还为时过早。
钟繇拒绝了邀请,也就罢了。张涵知道,钟老夫子虽以保全身家为己任,但在不牵涉家族的时候,为人还是不错的。要他抛弃正在蒙难地献帝,独自逃生,确实是非其所原。可是,连贾诩也拒绝了,张涵不免大失所望。刚刚为了生存,掐灭了大汉国最后一点火苗。贾诩却又大义凛然起来,实在使人啼笑皆非。然而,人就是这么复杂。贾诩怀着强烈的歉意,对献帝的忠诚一发不可收拾。自然,贾诩肯定会后悔的,但眼下是没戏了。
不仅如此,钟繇、贾诩都悄悄传递过来一个消息,希望能够借助于张涵的力量,使献帝摆脱困境。两人的意思,可不是邀请张涵出兵。张涵不由有些好笑,却也不便加以拒绝。于是,他便信誓旦旦地表了两番忠心。反正,没有稳妥的计划,这些人肯定是不会拿献帝的生命冒险的。在短时间内,献帝还是要呆在长安当傀儡的。
至于是否拿下关中,张涵还有点犹豫不决。深根固本是正确的,但拿下关中,也有很多好处。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富饶之地,地势显要,易守难攻。而携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好处多多。可惜,张涵一时还腾不出手来。幽州初定,民心未附,是不能够撤军的;并州的战事又起,还需要一点时间,就算取了并州,也还要安抚整编。而大汉天子的号召力,也令张涵才有点犹豫。与天子的关系处理得当,自然会取得正统之名,万民拥戴。可万一处理糟糕了,那就会与董卓一样了。
在此之前,张涵还需要处理治所的问题。目前,张涵踞有青冀幽三州六郡国,正在向并州扩张,临淄地处青州一隅,距离幽并等地较远,实不再适合作为治所。在初平四年新年过后,张涵便一直驻在信都。
信都是安平国的治所,它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距蓟县六百里,距临淄和晋阳都是四百多里,恰好在四州的中心。信都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北临衡水湖,是鱼米之乡。总之,作为临时的治所,信都还是合适的。张涵正在改善信都与各地区的交通,使信都与各州郡治所相联接,并准备在信都旧城西北新建一座坚城。两城彼此相联,互为抵角之势,新城作为治所,为官衙所在地,旧城则作为商业区和平民居住区。
正文 第三卷 第三十六章 垦荒者
初平元年年底,张涵整顿青州军,淘汰老弱,为了安置这些被淘汰者,遂成立了军屯。时间如水,转瞬即逝,一晃已有两年之久。军屯既有地方性——以生产粮食为目的,但军屯同时也是军队编制,具备了相当的保密基础,张涵调集了大批种田好手,在此广泛应用了成熟的农业技术,军屯随之成长为财政收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大河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期,青州的防御重心在西部的平原郡。因此,军屯起初的地点便选在了平原郡。这和冀州的军屯选在中山国、常山国这种危险地域,是一个道理。
平原城的附近,也设有这么一座军屯——廿三屯。廿三是它的军队编号。像所有的军屯一样,廿三屯的村垒被设置在临近水源、居高临下的向阳之地。近处是田地,远处是丘陵,再远出的树林一直蔓延到小山丘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