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仅为一个配方,张涵惟恐其不受重视,在命名时便想起了著名的“明月珠”。
明月珠就是随侯珠。相传六百年前(耶元前400年),随侯有一天乘船出猎,满载而归时突然遇到风浪。临危之际,船头出现了一条大蛇,口含明珠感谢随侯数年前的救命之恩。大蛇送给随侯的这颗明珠光彩夺目,又被称为“明月珠”。
《淮南子》中把随侯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如果有人知道张家能造明月珠的话,张昭打了个冷战,张家的下场……他不敢想,不愿想,不用想,也不必想。
他不由看了一眼项让,恰巧项让也在看他,两人一时间都觉得,手里拿的不是天书,而是火碳,那火碳还烧的炽热通红。
“这事一定得保密!”
两人异口同声,声音里带出了杀气。
PS:今日第三更,十二点还有一更.
看好了,白竹猪的钉耙可预备好了,奉劝诸位老老实实把票交出来(^O^)
第十三章 笔迹[下]
“父亲,不知叫我来有什么事?”
张何行礼后,轻声询问道。从小到大,张昭严父的形象深深铭记在他心里,虽然已经有两三年没挨打了,但在父亲的面前,他仍然小心翼翼,远不如张涵放的开。
“这事,你与别人说过没?”张昭面容平静,温和的问。
瞥了眼放在张昭跟前的箱子,张何低声回答,“没。前天我睡在王氏房里,小涵找来,说了此事,昨天一早,就前来秉告父亲,并没有与别人说起过。”
想了下,他继续说道,“小涵来说此事时,刘文标守在外面,不过他守在远处,应不知此事,只知道这么个箱子而已。”
张昭面色不变,眼中精光一闪,这样的话问题不大,“那好,你以后也不要与别人说。记住!你这趟回家,什么事都没发生,以后,你也不要打听这事。”
“是,我知道了。”
张何明白父亲的意思,反正他为官在外,也帮不上忙,干脆就不让他知道了,以免他说走了嘴。
交代好儿子,张何才与张王氏说话。对这个儿媳妇,他非常满意,持家有道,孝敬公婆,说话也就温和多了。
“王氏,我最近得了一部农书,看来颇有些儿道理。你悄悄找人试一试,规模不必大,人手不要多,但一定得可靠,不能叫外人知道了。免得到时候万一不成,反而被别人看了笑话。”
“是,媳妇知道了。”老太爷定了口径,今后就都得按这个说,张王氏心如明镜,恭恭敬敬的应了一声。
“农书我再看看,过两天就拿给你。”
“是。”
“那去做事吧!”
把儿子夫妇打发走,却把孙子单独留了下来,张昭也不急着说话,还是笑眯眯的上下打量着张涵。
张昭见了长孙,总是笑眯眯的,这是张涵最常见到的表情,但是,他今天却突然觉得身上凉飕飕的,很是不自在。
“字写的不错嘛,”张昭似笑非笑,话中有话。
张涵心里‘格登’一下,难道出问题了?!但他可不会束手就擒的。
“是啊,是不错……”
“不过,神韵不足,努努力,还是可以更进一步……”
“嗯,学无止境……”
……
张昭又敲打了孙子几句,眼见张涵神情自若,竟看不出破绽,心中惊异,却全无一点儿办法,不由好胜心起。
“要谦虚,要持之以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项爷爷的字也不错,有时间可以跟他请教请教。”
张昭这是点他,也是设下圈套,只要张涵一去打听,张昭就有办法知道。
“是,是,一定会请教的。”
张涵这才知道,问题原来是出在项让的身上,但他怎么也想象不到,项让从哪里看出了破绽。这行书,他可是学自王羲之,怎么可能漏馅,他想不明白。
不明白归不明白,他也得老老实实答应下来。有事情,过后再琢磨。
张昭留张涵下来,自不是为了敲打他,接下来,张昭就说到了正事。他告诉张涵,把天书分门别类翻译。
其中,农书单独成卷,大部分直接翻译成汉隶即可。其余的,则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置。而且,他特别指出,明月珠不能叫“明月珠”了,要称“五色玉”,也不必翻译了,|奇+_+书*_*网|只单独与他说明一下即可——二十几个字,张昭还能记住。
此时此刻,张涵就是个老实孩子了,别说这些,再难的问题,他都会老老实实地答应一一先应下来再说。于是,张涵笑的淳朴憨厚,答应的痛快无比。
平日里,张昭看到孙子,怎么样都觉得有趣,今天却说不出的碍眼。
“好了,回去吧!等一下,把这箱子也抬回去。”他随手指了制,那个书箱。
“……,是。”
——————————————————————————————————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