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此来,不知有何要事?”
“呵呵,自然是好事!”华佗心情不错,先卖了个关子。
“具体的事情,还是请仲景来说吧!这一回,可立了大功,干脆给他正正名算了,我总挂着个虚名,也不是个事啊!”
“是嘛,那我倒要见识一下仲景立下什么功了……”张涵看了眼张机,笑着取笑道。
“不敢,不敢!这些都是华祭酒和孙医丞的功劳,张机如何敢当?”
张机连连拱手谦逊。
“怎么当不起?仲景你那【伤寒杂病论】一出,便足以名垂青史,有什么当不起的,我这老朽之身尸位素餐,早就该……”
张机只是谦逊,华佗却极为认真。他一生极少佩服何人,可见了【伤寒杂病论】草稿,也不由赞叹不已。也许在医术上,张机与他各有千秋,但在医理上,张机集前人之大成,已走在了他前头。
张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人,少年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真传,在南阳郡是名声卓著的医生。张机出身名门,灵帝末年曾被举为孝廉。后来,战乱一起,张机举族避往荆州长沙郡,不久以前,才应天子诏令而来,不成想,到了以后便任为博士,派去青州主持医园了。不过,张仲景在医园却是如鱼得水。
……
“丞相,我今日前来,有几件事情汇报,一是牛痘……”
其实,种牛痘预防天花,张涵十多年前就曾在天书里提到过,但是张涵在书中的描述非常简略,并不具备实际推广价值。牛山医园成立之初,主要精力集中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对传染病的研究也已疟疾为主。关于牛痘研究,是在晚些时候开始的。到了现如今,整个研究早已经非常完善了。牛痘的危险性,牛痘的培养,牛痘的接种,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影响接种的因素,疫苗化的研究,等等,等等,孙良栋甚至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人体接种,张机接替孙良栋后,又进行了两次实验,完成了牛痘的收尾工作而已。
“接种牛痘以后,只有极少数会发热、乏力、恶心等现象。我们曾给1378人进行接种,其中1369人仅仅稍微发热,旬日便会痊愈,基本对生活没有影响,其余9人,在发烧三~五日后,也都痊愈了,没有一例失败。最早的接种者已经接种五年半了,迄今为止,接种人群中,没有一人感染过天花……”张机一再强调,牛痘是孙良栋的成绩,可说起这个来,他也是一副引以为荣的模样。
“嗯,好,做的太好了!”张涵赞不绝口,张机微微低头,再次强调了孙良栋的功绩。
“仲景,我知道了。孙医丞的功绩,我自不会忘记,其他做出贡献的参与者,你报个名单上来……对了,牛痘一事,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张涵摆摆手,重新把话题转回牛痘。
“这个,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个研究,现在是应用的时候了。为了全面接种牛痘,首先要对接种的医生,进行系统培训,这大概需要半年时间。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凉爽,是牛痘接种的好时候,培训完毕,正好开始接种……接种就需要各地配合了……”
“行!”张涵满口答应。“需要钱物,你尽管找张涧要(张涧笑着点点头),不要客气……还有,写一本书,嗯,就叫【天花的预防】好了,把整个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作为培训教材……”
张机高兴的答应了,然后,开始继续之前的汇报,这一次,张机呈上来一本书稿——【本草经】。
【本草经】是关于药材的描述和记录。在此之前,药书只有【神农本草经】一种,仅记载着三百六十五种药材。不仅数量有限,还有不少错漏的地方,反而误导了医生。受张涵收集各种动植物和矿石,编纂【博物志】的影响,华佗的弟子李当之决心编写一部新本草,得到了华佗的支持,历经十年收集整理,在医园的大力支持下,李当之终于完成了这部【本草经】。
【本草经】记载了1183种药物,详细记录了药材的各种名称,产地,形态,栽培,采集,制作,保存,药性和主治。配备了精美的插图,并附以若干经方。
张机盛赞了【本草经】的重要意义,称赞李当之“此一书活人无数”。
张涵不由笑了,“难道还能和【伤病杂病论】相比,那才是真活人书!”
“真活人书”这话却不是张涵说的,那是华佗看到了【伤寒杂病论】而不由自主发出的赞叹。张涵在华佗护卫提交的报告里,曾见到过这句话,此刻却拿来取笑张机。
“丞相取笑了,【伤寒杂病论】成书尚早,岂能与【本草经】相提并论……”张机说了这一阵,从容了许多。
“仲景过谦了,我听说【伤寒杂病论】博采众长,此时虽不乏粗疏之处,其中的理论却已令元化先生叹服。医学一道,自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仲景若能明其究竟,活人岂以万计。仲景有着一日完成了此书,还请予我一观,我必广为刊行,使仲景驰名天下……”
“丞相谬赞矣,丞相谬赞矣……”张机闻言不由有些激动,喃喃着不知说什么好。名医的地位很高,自古有“不成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但是,“名”之一字,又有几许人能够看破,能看破“利”字,已是少有之人中豪杰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