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似乎临淄更合适地样子。但是,除了茫茫的大草原外。西域也是张涵重点经营的一个目标。接下来,西北也是重中之重。若是以临淄为都,这辗转下来,可就不下万里了。想想山河四塞、百二秦关的关中之地,将之交予何人方能安心,也是个难题。张涵自然有信心控制住群臣,然他此时地所为就是后代子孙的规矩,一个不好便会后患无穷,不仔细可是不行。
可惜,京都一定便要大兴土木,不能再迁移了…
这些杂七杂八的思绪一掠而过,张涵还没有拿定主意,戏志才地湖却已告一段落了:
“戏卿所言极是,既然信都不堪为京都,那戏卿有何见解?”
“臣等计议再三,都觉得长安为佳,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
戏志才毫不犹豫,立刻给出了答案。大齐立国两年多了,竟还没有确定京城所在。说起来,简直是个笑话,也不明白张涵在犹豫什么。虽然知道张涵必有所思,可拖延这么久,他也忍耐不下去了。
张涵闻言一楞,随即不由宛尔。看来,宰相们是急了,连留侯劝说汉高祖的话都拿出来了。这留侯可是驺县张氏地祖宗,这话也确有道理,张涵不能反驳,也反驳不得。
董卓焚烧了宫室民居,但雒阳的城墙、道路,乃至排水设施,都还保存完善,而原本的规划布局也都可以利用。张涵东迎献帝,不少雒阳人随之而迁回故里。加之,雒阳是天下交通的枢纽,五年未经战乱,渐渐已呈兴旺之势。若有迁都一事推动,势必会在不长时间里,重新昔日繁华景象。这是长安没法比地。
然而,长安地地势却是雒阳没法比的。留侯劝说汉高祖的原话是这样说地:
“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雒阳周围的田地仅为关中的五分之一,这田地就是粮食,就是人口,就是兵源。而且,雒阳地势远不如关中险要,并州南匈奴叛乱,叛骑直抵大河,距离雒阳不足五十里。这与关中四塞之地相去甚远。
至于临淄,赞成的人是很多,但政事堂的几位宰臣却都没放在心上。从地势、从影响范围、从重要性来说,临淄都差的远了。说白了,若青州发生叛乱,从长安调兵遣将,顺流而下一日千里,也就是十天半月的事情。若是反过来试试,没俩月时间甭想兵抵长安。换句话说,长安控制青州易,青州控制长安难。
戏志才滔滔不绝,张涵就很郁闷了,他知道后来气候变化,西北越来越干旱,关雒粮食渐渐不足以自给,后来多赖东南供给。而顺流和逆流在轮船、火车发明出来以后,影响便大为削弱。然而,这些话没法说。总不能说我前知三千年,后知两千载,说了也没人会相信,不能拿来作依据。
可定都西北,张涵又不情愿。未来的世界可是海洋的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目前,青州濒临大海,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能建造万石巨舰,船队一直远航到过天竺。说扯一点,张涵连蒸汽机(模型)都有了,完全具备了控制海洋的一切条件。张涵有意无意忽略了蒸汽机的密封问题。没有橡胶,羔汽机的密封性能很差。
在这种情况下,要张涵放弃海洋,那是绝对不甘心的!
眉头一州,张涵忽然想到一事,心中便拿定了主意。待戏志才说完,张涵含笑赞叹:“戏卿真是费心了……”
张涵好一番夸奖,戏志才一听则立刻就提高了警惕——每次都是这么拖延下来的。
“不过,朕有一个问题,不知谁人能够回答得出?”
张涵刻意停顿了一下,群臣立即支起了耳朵,全神贯注侧耳倾听——谁不想给皇帝留下个深刻印象?!这满朝的文武百官数百号人,张涵只怕也是认不全的。
“朕北定辽东,平三韩、濊,众卿可知,是哪一支军队的功劳最大?”
张涵本来还想提下扬州和交州,但他眼睛一扫,就看见孙策和士燮站在下面。话到嘴边,他又吞了回去——如今都是臣子了,面子还是要留凡分的。
朝臣轮番发言,各抒己见。张涵皆笑而不语,显是不能同意。接连有五六名朝臣都说错了,渐渐便没有人出列了。张涵正要点刘文标的名。
光禄大夫孙策站出来了:“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以为,海军功劳最大!”
若不是海军,孙策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投降。所以,张涵一说,他便已经明白过来了。一看周瑜,恰好周瑜也在看他,二人相视一笑,都知道对方猜出来了。两人眉来眼去推让了片刻,见张涵要开口了,孙策这才站出来答话。
如今,孙策是张涵的妹婿,但他妻子就是张涵的堂妹。尚不如张超之女重要。官制一改,三公全然成了荣街,九卿干脆便取消了。而且。外戚不得任显要之职。三省六部六军部都没了他地位置。现在,孙策不过是从三品的光禄大夫。品阶不低,却没有实职。张超放弃了皇族身份,阴差阳错之下。他可就和周瑜差多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