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生指南_白竹猪【完结】(473)

  四人抚掌大笑,一个令天下骚动的诏令便出台了。

  ※ ※ ※ ※

  海风卷起层曾浪花,拍打在沙滩上,飞涧起层层泡沫,随后便迅速退去。在阵阵涛声里,不知名的海鸟不时发出一声哀鸣,转瞬消逝在风中。皎洁的月光,映出一条孤独的身影,浓浓的夜色便越发显得寂寞了。

  荀彧把月亮关在窗外,长长地发出一声叹息——海的那边是故乡。

  没有参与谋划,张涵也念着荀氏兄弟地份上,在建安三年(198年)放了荀彧一条生路,却把他打发到了朝鲜,一呆就是六年多。时间是无情的。每日里读读书,闲暇时去为村中的童子们讲讲学,荀彧的那点书生意气慢慢地消磨殆尽。

  说起来,当初他便不看好献帝的谋划。智谋终于是要有实力方能施展的,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智谋就没了用武之地。然献帝不肯坐以待毙,荀彧只能略尽愚忠,做个孤臣孽子死而后已。

  ……

  “郎君”

  一个低低地声音从背后传来。

  “怎么?”

  “天亮了!”

  唐氏责备地看着荀彧。

  “哦……”

  不知不觉间,天已经泛白了,荀彧又是一夜未眠。在晨光中。他容颜憔悴,头上几许华发丛生。荀彧也老了。

  “有什么事?”

  猛回头,唐氏还站在那里,荀彧颇感诧异。

  “三哥来信了”

  ……

  信的内容很简单,家中一切安好,叫他不用惦记,要他保重身体云云。不过。在信地最后,荀衍说起了最近的一件大事一编户齐民,按田户比!

  荀衍在信中似漫不经心地,荀彧却明白他的意思。沉思良久,荀彧摇摇头:“晚了!”

  提起笔来,荀彧写了一封回信。

  ……

  “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衍反复念了许久,满腔地不忿终化为一声叹息。

  荀彧虽不得意。可荀衍素知他才智过人。此次隆武帝下诏要编户齐民、按田户比,荀攸主张从命,荀衍心中不喜,便悄悄去信询问荀彧的意见。不想,荀彧也是这样的意见。

  第四卷 第九章 大结局

  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地理念,也是现实——只有读书人才能治国平天下!过去,多半是世家望族子弟才有条件读书,少数刻苦求学的寒门子弟也都通过门生、故吏等等途径与世家联系在一起。所以,历朝历代无论何人当政,也都得优容厚待这些世家。怎么也要拉拢世家中的一部分,不然的话,马上得天下还能马上治天下不成?!

  殊不知,时移事异。今时今日。张涵大力普及教育,早已不是当初的形势了。换句话说,隆武帝准备了许多年,世家望族的影响力不知不觉已削弱拉极多。一旦反应强烈了,难免隆武帝不会兴大狱,严厉打击世家望族。况且。隆武帝军功鼎盛,恐怕早已考虑到镇压叛乱了。

  这也是二荀均主张顺从诏命的原因。

  ……

  隆武七年,张涵开始编户齐民、按田户比。

  据统计,全国共有人口四千三百多万——奴隶另计。以青冀人口最多。豫州和关中次之,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未成年(15岁以下)人口有一千五百多万。全国地田地面积为1千4百多万顷。除种植苜蓿的280万顷牧场外,仅耕地面积也有1100多万顷,远远超出了西汉的八百多万顷,更是倍于东汉末年。这其中自然有张涵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功劳,但世家豪强们隐瞒的土地也不在少数。

  由于在此之前地三年多里,豪强世家都被强行迁移到了河北,影响力大大缩小。而张涵在学校课本中增加的关于税收的部分,也明明白白说清楚税收的用途——皇室、官吏、军队和赈济等,并郑重指出:有些钱是一定要花的,有人少交税便会有人多交税。道理很简单,也都是实话,不会有人不懂。

  故而,当满怀怨恨的世家豪强们奋起抵抗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响应者并不是很多。于是乎,叛乱往往开始不久就被残酷镇压了。然而,张涵也没有大肆杀戮——国朝初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口仅处死了主谋,其余家族成员、参与者及家人之类则大多都被流放到凉州西北一带和鲜卑故地。在这一段时间,陆续被流放的叛乱者和严重的刑事罪犯有十余万之多,治安一时大有好转。

  值得一提地是,那年冬天,伍子矩终于带着大洋州的地图回来了。地图很简陋,只是一份包括了周围海域的大洋州轮廓图。但张涵依然兴奋不已。从此以后,大齐又多了一个流放地。一时间,除非特别厌恶的,张涵几乎取消了死刑。一般厌恶的,一律都流放到大洋洲去牧羊。从隆武八年起,连续十多年的时间里大齐每年都处死地罪犯都不满十人。当然,这也被作为张涵的仁德而广为传诵了。至于囚徒们会否愿意死在故乡,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 ※ ※ ※

  “编户齐民、按田户比”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诸州叛乱不满百,皆旋起旋灭。张涵感觉自己地地位已经极稳固了。便明目张胆开始了对世家豪强地打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