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那片高疆域的战斗虽然没有硝烟,但却同样的充满着浓重的火药味。在这里,大国之间的角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尽管科学家们在呼吁着‘太空资源人类联合开发’。但在政客和军人的眼里看来,占据着大气层之外的绝对优势也就掌握着打开未来战争胜利之门的钥匙。在任何时候,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正是军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核能的利用,都是同样的道理。
自从‘神舟1号’宇宙飞船成功的进入太空以来,中国政府也明显的加快了太空军事力量的建设,这些只是打着‘资源卫星’发射、‘探测卫星发’发射的招牌,做事低调的中国人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喜欢张扬、喜欢炫耀自己的科技力量、喜欢把别国拿来做自己的高新武器试验场。
部署在高、低、近地轨道内的各种侦察卫星构成了敏锐的‘天空之眼’,这些一丝不苟的目光牢牢的注视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用于反弹道导弹的卫星红外线监测系统、各种通信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与欧盟共同开发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忠实的为那些部署在地面上的早期预警系统、雷达、管理与控制系统提供着支持。
而穿行在太空中的那些无数的航天器与陆续建成服役的地基拦截器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网’的拦截手段。
和美国军方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一样,无论是俄国人的‘国家防空网络’还是中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网’,这些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无一例外的几乎都是按照着‘发现目标——跟踪目标——拦截目标’三步走的模式运行的。
“弹道导弹的拦截如同发现有人对你开枪的同时,你立即拔枪对射,用你的子弹挡掉他的子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曾经这样打过比方来形容反弹道导弹系统拦截的低成功率。的确如此,当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军方在打造自己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时候就面临着这样的困难,数次拦截实验都宣布失败,拦截弹对靶弹的拦截率几乎低于20%,这一度让美国军方对NMD和TMD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时布什政府上台来不断的追加NMD和TMD研发经费,全力支持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说不定NMD和TMD的结局也是如同当年的‘星球大战’一样半途而废。
当第一枚日本人发射的导弹离开发射架的时候,‘国家导弹防御网’立即的开始高速运转起来。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侦察卫星在第一时间便捕捉到了正离开发射架的日本导弹,在地面指挥中心的控制下‘国家导弹防御网’被迅速激活,一双锐利的‘中国鹰眼’随即展开对日本列岛的不间断监控。
警报发出,电话连线中央办公厅值班室、总参、西山战略指挥中心等机构,同时第二炮兵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战略核打击力量全面启动,随时核反击。
与此同时,部署在中国本土上的远程雷达、游弋在各大洋的‘远望级’卫星监控舰也同时全部进入满功率运行状态。
一分钟内,所有战备值班部门就位,拦截与反击力量全部蓄势待发。
凌晨4 时11分42秒,卫星红外线监测系统率先捕捉道了日本导弹的踪影,47枚‘樱花A’ 中程弹道导弹正在处于上升进入大气层的状态。
凌晨4 时11分47秒,五星红旗标志的中国‘前哨9’导弹预警卫星正舒展着两张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翼,调整着自己的角度,接过导弹预警任务的‘前哨9’将继续跟踪日本弹道导弹的轨迹。
凌晨4 时11分58秒,早期预警系统同时开始对日本导弹进行跟踪监控,值班飞行中的预警机也开始捕捉信号、监控目标。
凌晨4 时12分04秒,太空中的卫星网络以及地面雷达站、‘远望级’卫星监控舰发送回来的具体数据传送到北京航空航天指挥中心,中央电脑系统立刻开始进行高速运算。确定日本导弹攻击目标、计算相关拦截数据。
凌晨4 时12分11秒,确认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日本导弹第一打击目标;三峡大坝、秦山核电站、青岛海军基地为第二打击目标;山西五寨、甘肃酒泉导弹基地为第三打击目标。
凌晨4 时12分13秒,日本导弹的打击目标区拉响警报,各种干扰设施如同雨后春笋样冒了出来。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中,人防指挥部开始有秩序的疏散市民,军事、重大设施目标的防空部队就位,中近程防空导弹接通电源,开始捕捉目标,高射火炮开始旋转警戒。
凌晨4 时12分14秒,中央领导人开始按打击预案撤离中南海,陆空两路撤向西山战略指挥中心。
凌晨4 时12分16秒,‘国家导弹防御网’的大脑-北京航空航天指挥中心正式向部署在高层空间的拦截器和分布国土各地的导弹防御基地发出拦截命令。
凌晨4 时12分19秒,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各导弹防御基地进入最后发射倒计时,拦截导弹发射井的混凝土钢板井盖缓缓移开,长长的拦截导弹慢慢上升着伸出了地面,白色的烟雾从发射井里丝丝屡屡地冒了出来。
第十六章节
深秋的黎明,天还没有完全的亮,一丝的鱼肚白已然的泛出在东方的地平线处,一切显得那样的安静祥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