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秘的索南才旦_傅子奎【完结】(79)

  整整睡了一夜,郝志宇的右脚也不见好。第二天,韩喜梅带着人马又进山观察去了。郝志宇感到奇怪,为什么没有带陆小明进山?他坐在地铺上问道:

  “小明,你怎么没跟韩队长进山?”

  陆小明说:“叫林青云和许峰把咱俩给顶了。”

  郝志宇似乎有所领悟地问。

  ”

  “谁这样安排的?

  陆小明说:“耿科长。”

  “是老耿呀,他太不应该了!”

  “有什么不应该的。”正这时,耿维民端着一盆热腾腾的水走进了帐篷。

  郝志宇一见耿维民,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老耿,把我拴住就够了,不该把小明留下来‘监视’我呀,我能够走!”

  为了证实自己说的不是假话,郝志宇故意把右脚朝前一迈。哪知右脚不给他争气,疼得他站不稳当,身子摇摇欲倒。陆小明眼急手快,忙上前伸手扶住他:

  “不要我‘监视’能行吗?”陆小明诙谐地说。

  “你这个科学家怎么对待自己的伤就少了科学性呢?”耿维民把手中的一盆热水放到了郝志宇的脚边。

  郝志宇十分尴尬地苦笑了一下,拍拍自己的腿,怨气十足地说:

  “真是不中用呵。自己进不了山,还得拖累一个人!”

  耿维民感情诚挚地安抚他道:

  “老郝,你不应该这样想。你跟老天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今天统一祖国的斗争需要你,将来咱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你。来日方长嘛,不要着急。

  在旧中国,郝志宇听到的是冷嘲热讽,看的是冷若冰到  霜的脸孔。今天,站在自己面前,亲切地凝视着自己的,是一位从枪林弹雨里为人民打江山闯过来的老红军。

  他说:“老耿,你对我和我的工作的认识,远远超过了我对我自己的认识。”

  “应该这样认识。因为你愿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祖国和人民也需要你。”耿维民热情地说着,按他坐下“快把腿放到热水里烫烫,消消肿。”

  郝志宇把右脚放进热水里,浑身感到暖融融的。

  早饭后,严军又来给他看过一回脚,服了些消肿除淤的药物。他试着走了几步,感到受伤的右脚好多了,只是还不能活动自如。虽然,耿维民、严军都再三提醒他多休息休息,他却怎么也安不下心来。陆小明简直象个“坐探”似的,一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一双忽闪闪的大眼睛,始终不倦地“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使郝志宇伤透了脑筋。他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他佯装不快地对陆小明生气道:

  “小明,你再这样‘监视’我,我可要提抗议了!”

  陆小明赶忙向他发表声明道:

  “老郝,我这可不是监视。按耿科长的吩咐,帮你办一些行动不便的事。”

  说起这,郝志宇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早晨的洗脸水是陆小明打来的,吃的饭是陆小明送来的,喝的水也是陆小明端来的。自己呢,简直成了个坐享其成的废物。此刻听陆小明这么一说,便借题发挥道:

  “小明,我还有件行动不便的事求你帮忙办一办行吗?”

  陆小明明确自己现在的责任,忙说道:

  “老郝,你快说吧。”

  郝志宇朝门外一指道:

  “怎样,帮忙到观测场看一看今天的风向、风力、温度、湿度。”

  “这个”陆小明有点犯疑地挠着脑袋。因为他已经摸熟了郝志宇的习惯,每天早晨起来,总要亲自去观察这一切,然后记在自己的蓝皮本上。陆小明想到了这一点,早饭前就主动把这些数据从观测场抄来一份递给了他。当时,他还夸陆小明是个机灵鬼,想得真周到!这才不过两小时,怎么又要这些数据了呢?他疑惑地问道:

  “饭前不是去观测过吗?”

  “这可是饭后了。”郝志宇故作惊讶地说,“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嘛,是应该勤观察着一点儿。小明,快去吧!”

  这一说,陆小明只好应承下来,转身到观测场去了。

  陆小明一走,郝志宇便歪着脚走到自己那张别有风味的石头写字台前,一手撑着冰凉的石板,一手打开搁在上面的资料箱,取出蓝皮本来。他翻开蓝色的封皮,扉页上醒目地用钢笔书写着几个大字:索南才旦气象记录。

  多年来,他已经习惯做这样看来十分繁琐的、重复来重复去的记录了。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汗水、心血和力气,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要有挂一漏万,失之粗疏的时候。他不论在哪里,他每天必不可少地要记录下当地当天的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湿度大小。这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磨练,使他成了一个对大自然风云变幻十分敏感的人。当人们到公园里品花赏木,观水看鱼的时候,他却带着研究的眼神,追逐气候变化的蛛丝马迹,观察气候对植物枯荣、动物兴衰的影响。在他的记录本上,记录着一年四季的万千景象,哪一天冰雪消融,哪一天桃花吐蕾,哪一天李花初放,哪一天紫丁香开完最后一朵花,哪一天柳絮飞花,哪一天燕子垒巢,哪一天杜鹃初啼,哪一天青蛙鼓噪,哪一天大雁北去。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广泛的知识,他不仅收集翻阅了不少国内外名家的气象学术论文,同时,还培养了他对古典诗词的爱好。不过,那绝不是为了单一的欣赏,更不是为了茶余酒后的消遣。翻开他累积的厚厚的一摞子蓝皮记录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杜甫“南京犀浦道,四月黄梅雨”的诗句,也可以看到宋代诗人苏轼“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的诗句。这些古代诗人的诗句,在他心目中已成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气候的可贵资料。他从这些写景的诗句里,推测我国古代的气候,同现在作比较,得知气候变化的情况。这些诗句,在他的一些论文里,常常被引用,给他的论文增添了不少典雅的文采和诱人的魅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