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儿还是不明白,皇上为何希望李月在江南不动?”
崔涣阴阴一笑,眼里闪过一丝精光,这和他衰老的外形决不相称,崔铣突然一楞,他猛然意识到,这个叔父的衰老态,竟是装出来的。
“裴冕已投靠李豫,当老夫不知道吗?还有李辅国也向李豫效忠了,韦党、裴党、翰林院以及中官都以为李豫必然登位,可他们忘了,皇上的态度才是最关键啊!我已经看出来了,皇上是一定要废李豫的,当年立李豫,不过是从权之策,自古以来有那个皇帝不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储的。”
“但侄儿也确实不看好李系,我们这样一心支持他,若真让李豫坐了大位,我崔家岂不是自绝后路吗?”
“贤侄,我们几个老人都十分看重你和崔寓,你们才是我崔家的希望,有些话,我也就不瞒你了,这次我将崔党骨干聚来,其实就是给李豫看的。”
“给太子看?”
“是!别以为我们现在反对他,将来就不会有好结果,政治是没有人情的,有的只是利用和合作,所谓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我是了解李豫这个人的,其城府和手腕都要胜过李系百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若即位,一定还会重用我崔家,自古帝王讲究的是平衡之术,没有我崔家,韦党岂不是一家独大了吗?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我请退就是想告诉李豫,我们崔家已经放弃了李系,我相信他是会明白的。”
崔铣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道:“三叔也让我搞一点名堂出来,我不太明白,还请二叔明示一下。”
“你三叔的意思是让你在楚州弄出一些事来,取悦太子,比如找些孝子、天应之类的事,他刚刚被封为监国,确实是很需要点天兆的,这其实就是我们变相向他效忠,这就是刚才我说的时机和分寸。”
“我明白了,真是巧了!最近有人向我报告,道姑真如得道飞升后留有上古之宝物,我尚未向朝廷汇报,可否就以此来作为天兆之相?”
“是什么上古的宝物?”
“据说是宝玉,共十三枚”其实这玉在两月前就发现了,崔铣打算据为己有,现叔父这一说,他倒不敢私藏了。
“哦!宝玉,真是天助我也!你即刻回楚州,向今上献玉!还有,走之前,把今天我们的谈话都原原本本告诉光远。”
“为何?”
“不要问了,你就原原本本告诉他,他会明白的!”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四十一章 宝应
上元二年二月,楚州刺史崔铣上书李亨,楚州现宝,为定国宝玉十三枚,或形如鸡卵、或赤如樱桃、或光润如月。崔铣言这是百年道姑真如得道飞升后所遗,疑为上天留与世间之物。李亨在病中闻楚州出宝,以为大唐中兴之兆,遂改年号为宝应,出宝地也改县名为宝应(现江苏宝应因此得名),随即册封越王李系长子李邀为宝应王。
上元二年三月,有人密告在太上皇送陵之日,太子太保韩择木在太白居酒醉,当街而眠,有失体统。李亨盛怒,贬韩择木为云州司马,又治太子御下不严之罪,命太子为太上皇守陵一月,待期满后再行处置,守陵期间,监国之事暂由越王代理。李豫惶恐,知道这必是李亨废储的第一步,便紧急和众人商议对策,新任幕僚汪伯肃献计,现吐蕃势大,可让李月以御吐蕃为借口,率军回京,驻防咸阳,以应急变,李豫从其言,当晚便以八百里加急文书,向李月求援。李月得报,命蔡明德守扬州,王潜守庐州,吴昊坐镇金陵,自己率本部精锐三万,共计一万铁甲军、二万黑旗军,乘船沿长江北上,过鄂州、经汉水,十五日后抵达了商州,随即命袁履谦领步兵一万,驻防华州,又命凤州的张杰回防咸阳。自己率领大军,悄悄地向长安靠去。
就在李月率军回京之际,长安城已经风云突变,越王李系暂理监国后,张皇后竟向重病中的李亨求来了宝玺,李系遂代上下诏,升光禄寺卿张延年为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相国事,命左威卫大将军李奂为兵部右侍郎、行兵部尚书事,命金吾大将军李若幽为京兆尹,命原洛阳九门大将军王仲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命原郑州刺史彭元曜为右羽林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司马强调任河西节度副使防御吐蕃,这时左相韦陟与李齐物先后病逝,正好给了李系人事变动的借口,将自己的亲信和党羽一一插到要职。
且说彭元曜有一小妾陶氏,长安万年县人,她有一弟名陶元,在万年县开有一茶铺,常往返于长安与江南两地,这天他从江南采货回来,本要返回万年县,但天色已晚,为节省旅店费,便跑到其姊家求宿一夜,不料正碰到彭元曜夜归,来不及躲避,只得硬着头皮来见彭元曜。
彭元曜也酷爱品茶,所以认识自己的这个舅子,他看见陶元,便笑着问道:“是不是从江南采办到什么好茶,来献与我?”
陶元苦着脸说道:“姊夫不提倒也罢了,这次去江南真是亏本了。”
“哦!为何?”
“本来采办了三船新茶,正欲北上,不料竟碰到李月封锁江道,现三船茶还在江南,误了季节,岂不是亏本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