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听了卢植的这一番话,大怒,宣布散会,准备把卢植抓下去杀。蔡邕与议郎彭卓二人,都劝董卓不可如此,他们说:“卢植是一位大儒,声望极高,倘若杀了他,会惊动全国的人。”董卓于是便仅仅免掉卢植的官。卢植也就离开洛阳,去了上谷郡作隐士。
第二天,甲戌日,董卓又召集百僚开大会,再度提议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他同时逼迫何太后颁下策书,说“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这时候,太傅袁隗,已经被董卓派人说通。袁隗扶了少帝走下大殿,把少帝所佩带的皇帝玺缓解了下来,交给九岁的陈留王。袁隗随即又扶了陈留王上殿,就皇帝位。
在场的大小官吏,没有一人敢像昨天卢植那样,慷慨陈辞。《后汉书·袁绍传》说袁绍为了此事曾经与董卓有过争论:董卓说:“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袁绍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袁绍说完了这句话,便“横刀,长揖,径出”。
袁绍与董卓的争论,倘若有这回事,那是在第二次百僚大会以前。袁绍在争论了以后,当天便离开了洛阳,奔向冀州(河北)。
董卓很笨。昌思勉批评得好:为了替国家选一个好皇帝,董卓是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无此权力,也无此声望;为了替自己篡位或揽权铺路,董卓那就不免是自找麻烦。一个糊涂的少帝,要比聪明的陈留王容易驾驭。董卓应该先把中央政府弄好;想废立,等待将来不迟。
东汉末年朝廷的大患,是宦官把持政权。董卓到达洛阳之时,宦官刚好已被杀尽。而且,外戚也完了。董卓如肯向好里做,是十分容易收效的。他似乎除了这件废立之事以外,也颇像是有心做好。他起用了很多好人、文人,又替陈蕃、窦武等人“翻案”。他提拔蔡邕,也擢用了韩馥、刘岱、孔伷,叫这三人分别为邕州牧、兖州刺史、豫州刺史,荀爽是一位布衣处士,董卓拜他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其他两位三公,司徒杨彪与太尉黄琬,也均是一时之选。刘表做过何进的幕僚,董卓于废掉少帝,杀了何太后,与何家成为仇人以后,却敢于重用刘表,发表他为荆州刺史。
综观东汉一朝的权臣,没有人比董卓的机会好。而他,偏要把局面弄糟,糟到不可收拾。以伊尹、霍光自居,而给人的印象,是“又出一个王莽”。他作了不必要的废立,杀害无辜的何太后与少帝,引起全中国有识之士的不平,也给了反对他的袁绍等人以有力的借口。
董卓的另一串蠢事,是企图以官爵权位来收买袁绍等人,反而给了他们以“造反”的凭借。他以新皇帝(陈留王协,历史书上的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为邟乡侯;拜袁术为后将军;以曹操为骁骑校尉。
袁绍后来就以勃海郡为根据地,叫东郡太守桥瑁伪造文书,用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的姓名发表一篇檄文,申讨董卓“弒君”之罪。
韩馥本来是不想造反,而且也派人监视了袁绍的,却在接到三公的檄文以后,信以为真,转过来帮助袁绍了。
在汉朝的四百年历史之中,废立皇帝的事常有;而地方官起兵反抗中央的事不常有。
没有袁绍与桥瑁来发难,会不会有别人起而讨伐董卓,对董卓所掌握的洛阳朝廷来造反,实在是一大疑问。
当时,没有一位其他的太守或刺史,具有袁绍的号召力。袁家从司徒袁安开始,作了四代的三公级大官,号称“四世三公”(三公是司徒、太尉、司空。相当于西汉初年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袁家的门生故吏,在各州各郡做官的很多。袁绍本人又是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当过濮阳县县长、大将军何进的掾(科长级幕僚)、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
在宦官外戚之间,袁绍一向是与外戚比较接近。他和梁冀处得不坏,和窦武可算是生死之交,与何进又有了宾主关系。
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也大都是宁愿与外戚站在一边,而羞与宦官同流合污的。曹操亦复如此,虽则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董卓于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以后,改次年年号为“初平元年”。这位陈留王便是史书上的献帝。董卓以初平年号放在灵帝的“中平”年号之后,又一次暴露了他的缺乏知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农历正月,袁绍等人的反董同盟传檄天下,声讨董卓;同时,动员了相当多的兵力,向洛阳进军。同盟的构成人员。依照《三国志》的(魏)《武帝纪》是:
后将军袁术
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勃海郡太守袁绍
河内郡太守王匡
陈留郡太守张遵
广陵郡太守张超
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郡太守袁遗
济北国国相鲍信
他们的兵,分别集合在河内郡怀县(河南武陟西南)、颍川郡阳翟县(禹县)、酸枣县(延津县北)与邺县(临漳之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