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字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脱:“清楚,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字,是广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官,做到刺史、太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千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傕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傕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已,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三国演义》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左传》;李仁的儿子李譔作了尚书令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请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凤雏姓庞,名统。”
《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