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说三国_黎东方【完结】(95)

  到了建兴十二年,诸葛亮进行第六决战役,武功之役之时,由于已经有了渭河上游的天水郡,便不再需要木牛,而改用了“流马”。

  诸葛亮在上邽之役以后,休养兵士三个年头,才在建兴十二年作最后一次的进攻,亦即“武功之役”。

  这一次,诸葛亮所用的运粮工具,是一种快船,叫做“流马”,“流在水中的马”。船身长而且窄,因此减少了水的阻力,所以能快。

  诸葛亮在春天行动,带军队从斜谷的一条路出来,很顺利地到达今日郿县西南的汉朝武功县五丈原。司马懿驻扎在附近,对诸葛亮部队严密监视,却不敢走出壁垒来交锋。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没有什么“行动”。传说:诸葛亮派人送女人用的装饰品给司马懿,司马懿气得想下令出击。魏明帝特别派了一位老臣辛毗,来营中制止司马懿,不许他与诸葛亮部队对阵厮杀。这个传说很没有根据。请葛亮不是一位肯用这种无聊手段的人。魏明帝既然授权司马懿作统帅,也绝不会特别派一个人来,不许这位统帅作战。事实是,诸葛亮确曾屡次向司马懿挑战,而司马懿始终忍耐,不肯应战,只是用“守”的方法,等侯诸葛亮粮尽退兵。

  请葛亮这一次却并没有“粮尽”的问题。他已经下了决心,对司马懿持久作战。他在五丈原一带实行“屯田”,叫兵士种田,生产粮食。

  诸葛亮的部队纪律极好。他们夹在本地农民中间,相安无事。

  可惜,他本人太劳苦了,“事必躬亲”,而肠胃又不好,消化不良,吃得少。他的病越来越重,挨到八月间,便不幸去世。

  诸葛亮死得太早,虚岁只有五十四岁。他不负刘备给他的知遇,实践了自己对刘备所许下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左右,杨仪、费祎二人,决定了把他去世的消息保守秘密,先把大军撤回汉中,然后才宣布这个消息。

  杨仪是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职位相当于秘书长;费祎是“丞相司马”,地位相当于参谋长或参谋处长。

  杨、费二人之所以要作如此的决定,由于他们自己不会打仗,而又怕魏延虽则会打,却未必能胜得了司马懿。除此以外,他们在感情上与魏延也颇有隔阂。就杨仪而论,那就不仅是隔阂,简直是“积不相能”、“势如水火”。杨仪甚至于不愿意魏延有机会主持作战而战胜,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作蜀汉的统帅与丞相。

  费祎到魏延的营中,把诸葛亮去世的不幸消息,秘密告诉魏延,说诸葛亮留下遗嘱,叫大家撤退回汉中,并且叫魏延担任“断后”的任务。

  魏延不赞成撤退。魏延说:“国家的大计方针,不可能因某一人的死亡而变更。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丞相行营的官吏送回汉中或四川。军队应该留驻在五丈原,屯田、作战。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马懿。”

  他质问费讳:“是谁派我替杨仪这种人断后?是丞相本人么?”

  他随即把自己的作战计划,与分布军队的方案,说给费祎听,叫费祎回丞相行营,以丞相司马的身份,发布命令。费祎答应了他。

  费祎回到行营以后,把魏延的吩咐丢在脑后,仍旧与杨仪合作,完全按照杨仪的意思办:大军向南撤退;下命令叫魏延断后。

  魏延不理费祎的那一套;立刻派人送报告给后主,说杨仪与费祎造反。

  杨仪与费祎也派人送报告给后主,说魏延造反。

  地位仅次于魏延的大将王平,站在杨仪与费祎的一边。于是,魏延失败,带了几个随从离开军队,走到汉中,被一个姓马名岱的杀了。后主依照杨仪与费祎的请求,把魏延的罪定成谋反大逆之罪,不仅杀了魏延的妻子儿女,也屠灭了魏延的“三族”的人(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

  魏延死得很不值得,而且极其冤枉。他倘若真想谋反,为什么不带了他所指挥的先锋部队,去司马懿的营垒中投降?却反而只带了少数人,来到汉中?他分明是想经由汉中,回成都,向后主当面报告,陈述他自己的继续作战的主张。他不像是“烧绝栈道”,用武力阻挠过大军南下,如杨仪、费祎所说。

  二七、诸葛亮德为人

  在所有的三国人物之中,最能受到当代与后世的人崇敬的,是诸葛亮。孙权与蜀汉结盟,盟书中没有提到后主,也设有提到他孙权自己,却明明白白标出了“诸葛丞相”四个字。赞扬诸葛丞相“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被诸葛亮打得抬不起头来的司马懿,一生不曾在别人手中吃过败仗,应该是对诸葛亮“恨之入骨”了。这位司马懿却在蜀汉军队撤退以后,视察了一番诸葛亮的营垒布置,忍不住说出“天下奇才”四个字,表露了内心对诺葛亮的佩服。

  诸葛亮不仅有才,更重要的是他有德。刘备在临死的时候,一面对诸葛亮亲口说:“君才十倍曹丕”;一面写给后主与鲁王、梁王等几个儿子,说“能叫人佩服的不是才,而是德。……你们应该以(诸葛)丞相为师”。字里行间,刘备向儿子们称许了诸葛亮的道德足以服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