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毛泽东把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找去,劈头就问:“莫文骅,你对《论持久战》有什么意见?”
莫文骅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眨眨眼说:“没有意见呀。主席把初稿给我,还给我写了信,让我提意见。我看了两遍,认为很好,提不出什么意见。还想再学,可叶子龙来电话要走了,说主席还要修改。”
毛泽东又严肃地问:“既然没有意见,书出版后为什么不传达?”
莫文骅一听不对,忙解释说:“我们已经作了传达,还专门组织了学习班在学习。至于学习效果如何,下一步我们还要认真检查。”
毛泽东“哦”了一声,口气放缓和了,又问:“你们做的工作,为什么自己不汇报,让别人汇报?”
莫文骅问:“谁汇报的?”
毛泽东说;“高岗同志。”
莫文骅一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高岗背后告状。他气愤地骂了一句:“高岗,这个坏蛋!”
毛泽东一听,皱皱眉头,说:“看来,你对高岗同志意见还不小哪。”
莫文骅瞪大了眼睛:
“主席,你听我仔细说。这个高岗,完全是在打击报复泄私愤。根子在于,他想当留守兵团的政委,我和肖劲光司令员坚决反对,他没有当成,他就耿耿于怀,背后搞小动作。他作风霸道,权势欲重,不但不注意维护军地团结,还制造矛盾,挑拨是非,搞得留守兵团和边区,和西北局的关系很紧张。像前不久,部队两个连排干部和延长县大队几个队员发生矛盾,动了枪,县大队死了人。本来是县大队先开的枪,却诬告是部队先开的枪。高岗竟然武断地带着私心个人决定枪毙那两个连排干部。我亲自到现场去处理,当面对质,并开枪验证,这才弄清了事实真相,保住了那两个连排干部性命。县大队的人也心服口服了。可高岗却不满意,说部队骄傲,不尊重党的领导。过去也发生过一些军地纠纷,我们高姿态,作了自我批评,他高岗就不作半句自我批评。我顶了他,他对我最不满意,处处找茬。朱老总对他说,莫文骅是广西人,有脾气,你不要和他过多计较,不要和他过不去。他听出朱老总是在替我说话,居然指责朱老总当老好人,和稀泥……”
莫文骅一口气说了一大篇,毛泽东认真地听着。
最后,莫文骅激愤地说:“高岗不调查清楚就告状,纯粹是搬弄是非!说我对《论持久战》有意见,这不是搞诬陷吗?”
这时,毛泽东发话了,他接着莫文骅的最后一句,摇着头说:“言重了,言重了。”
莫文骅的犟脾气上来了,跟了一句:“一点儿不重!”
毛泽东见莫文骅还气鼓鼓地,便耐心细致地做起他的思想工作来。
“我说文骅同志,你在哪里工作呀?”毛泽东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留守兵团呀。”莫文骅一听很奇怪,主席怎么问这么个问题,于是便随口答道。
“这留守兵团在哪里呀?”毛泽东还是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陕甘宁边区嘛。”莫文骅又答。
“这陕甘宁边区属于哪个中央局领导呀?”毛泽东故作不懂。
“西北局嘛。”
“这西北局的书记是谁呀?”
“他高岗嘛。”
“你看,这就是了嘛。”毛泽东一笑,随即郑重地告诫莫文骅说:
“部队在边区,就要和高岗搞好关系。高岗不点头,中央的事,在边区也不好办。”
莫文骅脱口而出:“这是要挟中央!”
毛泽东怔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
在送莫文骅临出门时,毛泽东拍着莫文骅的肩膀问:“文骅,你今年多大了?”
“30岁。”
“你还年轻。有些事,再过几年,你就明白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
莫文骅明白这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但使莫文骅不明白的是,像高岗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几年下来,却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官越做越大,对人也越来越骄横。
高岗在党的“七大”上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新星。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了中共中央13位核心领导成员之一。那年他才40岁,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了抢占东北,下了大本钱,一下子向东北派去了10万军队,3万干部,中央委员就有20个,其中包括高岗。
高岗是1945年9月19日被中央派往东北的。和他一起去的有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先他一天去的有彭真、陈云。
高岗在东北的地位,开始并不太高,先是1945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但到1946年6月,就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一跃而位居第三,仅在林彪、罗荣桓之下了。不出4年,竟成了东北的最高权威,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原因是林彪和彭真闹矛盾,挤走彭真之后,高岗积极靠拢林彪,两人关系搞得非常密切。高岗看中了林彪能打仗,是统一东北党、政、军的核心人物,并深得毛泽东信任。林彪也看中了高岗办事果断、干练,搞地方工作和党务工作有经验。林彪想,我在前面打仗,还得有高岗这样的人在后方给我搞支援。更何况,在东北局的班子里面,多一票就多一分权威,多一分力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