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
随着山东电视台对我的采访,以及同某些学者的商榷,使我对关羽“临沮之败”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我并不同意某些媒体擅作主张、刻意炒作,将我所撰的《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中有关诸葛亮与关羽关系的部分单独抽出来,改头换面成《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并以此来哗众取宠,说是“专家抖猛料”、“惊人的大发现”云云。其实,诸葛亮不救关羽并非我一人之发现,而是由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的,我仅在章氏的观点上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
其次,“借刀杀关羽”一词殊为不妥,因为如果是“借刀”,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蓄意制造者,是一个阴谋家。然而,之战的爆发以及战役的嬗变过程有许多偶然因素,关羽“水淹七军”、“围攻襄樊”,曹操增派大批援军,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走麦城”,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谁也无法事先预料。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预测、把握战局的演变。襄樊之战的失利不是诸葛亮所导演的,他仅仅对整个战役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致使关羽兵败临沮,蜀中却无一卒往援。这就好比关羽落水,危难之际,诸葛亮却不肯施以援手,坐视其自生自灭。而“借刀杀关羽”的含义则成了诸葛亮是元凶,是杀害关羽的刽子手,这与“不救”大异其趣,余以为两者断不能混淆。
诸葛亮袖手关羽“走麦城”再辨析(1)
兼与盛巽昌研究员商榷拜读了盛巽昌研究员的近作《质疑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见《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6期)后,感到盛文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事实,现就下列问题与盛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学界。
1.是谁使用《三国演义》作史料盛文在“莫把小说充历史”段中指出,“朱文有两处似涉及混淆史事的文字:一是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为何不尽做军师的职责,力加劝阻关羽北征;二是关羽北征,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是不敢擅自进兵的。”盛先生认为我的这两个观点都是来自小说《三国演义》,“有极大的形象思维文化成分”。我认为盛先生的指责完全是主观臆断,强加“罪名”。虽然《三国志》中对关羽北攻襄樊的军事行动是何人决策并无提及,但事关蜀汉北伐曹魏的军国大计,在其时都由蜀汉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汉中王刘备亲自决策当是毫无疑义的。关羽虽和刘备“恩若兄弟”,但毕竟是刘备麾下的一员战将,汉魏之际,天下大乱,各个军事集团的主帅与部下皆已结成了君臣关系。关羽戎马一生,典军数十年,他难道会不懂得听令行事?没有成都蜀军统帅部的授意,亦即刘备发出的最高指令,作为方面军指挥员的关羽怎么可能擅作主张,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阳、樊城。
盛文一方面指出关羽是“忠于刘备”的,一方面又说:“关羽因此乘势北上,并非刘备所命”,岂非自相矛盾,难圆其说。其实,古今中外,凡是重大战役都由军事统帅作出决策,这是人所共知的军事常识,笔者虽然“不敏”,但总不至于连这一点常理都不懂,何至于要借助于《三国演义》来作为“史据”呢,盛先生的“逻辑推理”似乎太离谱了吧!
关于诸葛亮是否是刘备的“军师”,是盛文对我质疑的主要内容,盛文中说:“诸葛亮从未任军师”,又云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我对秦汉三国有关职官的史料掌握不全,这里想请盛先生赐教有关“军师”名称及职掌的史料出自何处?盛文云:“三国时期确有‘军师’官职,且还有前后左右中军师的名称,为丞相府、将军府属官,均为第五品,多非军中官。”(案:不知其史料来源)但我却从《三国志》中觅出过硬史料,以确证盛先生此说之谬。其一,《三国志》卷六十《全琮传》曰:“赤乌九年,迁琮右大司马,左军师。”其二,《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云:“(孙权)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汉制,大司马位居三公,为军中级别最高的武官,两汉时常以大司马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上,以示尊崇。众所周知,孙吴政权的官职仍然承袭汉制,难道朱然、全琮以左、右大司马身份兼任的右、左军师仅是丞相、将军府的属官,位居第五品?事实上,朱然、全琮两人因战功显赫,已被孙权擢为吴军的主帅,其“军师”身份已相当于吴主孙权的“总参谋长”了。
三国时,军师一职干系重大,皆为朝廷重臣所担任,如《三国志·孙皓传》注引干宝《晋记》云:“吴丞相军师张悌帅众三万济江。”《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大破(郭)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足见,三国时期,军师之职极其崇高,其常与丞相、大将军等最高军政职务相连。另外,所谓军师之职“为第五品”,亦是盛先生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众所周知,汉代官员是以禄秩来定等级的。如三公为万石,九卿为中二千石,郡国守相为二千石等。而用做官僚等级的“品”,则始于魏晋以来的九品官制。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的时间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其时三国政权尚未正式建立,怎么会有九品官制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