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4)
夷陵之战初期,刘备统率大军大举进攻。刘备督令将军吴班、冯习攻吴将李异、刘阿所守的巫县和秭归。蜀军“攻破李异等,军次秭归”。同时,“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表示愿意配合蜀军。一时间,形势十分严重。章武二年正月,刘备进驻秭归,二月,刘备自秭归渡江东进,“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而以“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银爵赏诱动诸夷。”同①。面对刘备大军的来势汹汹,陆逊避敌锋芒,果断地作战略退却,把三峡险地让与刘备,示敌以弱。吴国诸将不解,以为陆逊胆怯,各怀愤恨。陆逊晓谕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胜,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注引《吴书》。刘备欲诱吴军主力决战,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设伏兵八千于山谷,吴诸将皆欲进击,陆逊认定“此必有谲”,以军法制约,坚守不出。刘备见机关已被识破,乃引伏兵从山谷中出,撤水军于岸上结营,从巫县、秭归至夷陵,连营树栅数百里。
不出陆逊所料,蜀军入三峡五六百里,拉长战线,分散了兵力,在进攻中受到削弱,士气渐衰。反之,吴军退避三舍却蓄积了士气。战略退却,后发制人,改变了吴蜀强弱的对比。在两军相持的过程中,陆逊时时在捕捉战机,寻求克敌制胜的方略。《三国志·吴主传》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先以轻兵试敌,派部将宋谦等攻刘备五屯,“皆破之,斩其将”。通过实战,陆逊逐步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一个完整的破敌计划渐趋完成。陆逊给孙权上疏,剖析敌我形势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陆逊所言,要在三“不”。一为夷陵不可失,失之荆州难保。二为刘备不可怕,因为他既违天时地利之宜,又乏用兵之能。的确如此,刘备戎马一生,堪称沙场老将,但打仗胜少败多。现在又舍船就步,处处结营,故破之不难。三要孙权不必忧虑,让他高枕无忧。
闰六月,陆逊决定反攻,诸将感到困惑,表示异议,齐声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对众将说:“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陆逊先令部队攻刘备一营,试探其兵力虚实,观察其营寨设施,结果“不利”,诸将皆表示不满说:“你这是白白让士卒送死。”但陆逊却从战斗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因而高兴地对大家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吴军主力在陆逊号令下,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大将张南、冯习等及胡王沙摩柯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投降了东吴。
刘备退守,“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败得如此惨重,大为惭愤,不禁仰天长叹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同上。三国时期,刘备号称世之枭雄,他久经沙场,多历戎阵,连曹操都声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其畏惧三分。谁也未曾料到,枭雄刘备竟然惨败于书生陆逊之手。所以,陈寿禁不住称赞道:“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同上。夷陵之战的实践充分证明,陆逊作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军事家是当之无愧的。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5)
以国力而论,吴、蜀二国相差无几,故陆逊打败蜀国,取得荆州、夷陵之战的胜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付曹魏,孙吴则明显以弱抗强。曹魏大臣刘晔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时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国(指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诚然,刘晔之辞有夸大之嫌,但毋庸置疑,曹魏的综合国力是三国中最强大的。王夫之曰:“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证之于史,船山先生所言极是,吴国虽小,但与“势强”之曹魏、“义正”之蜀汉“角立”,从来就不落“下风”,其原因乃“吴有人焉”,孙吴“英杰”前仆后继,源源不断。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得到了巩固。接着,吕蒙又夺取了荆州,孙吴的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但迫于“魏之势强,蜀汉之义正”,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注引《魏略》。故直至曹丕、刘备崩逝后,孙权仍未即九五之尊。孙权在等待时机,即吴国不仅能战胜蜀汉,而且要打败曹魏,在气势上完全震慑住魏、蜀二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