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孟拱,“弃车上山,进入山地与敌进行游击战,伺机进入国境。”(引自《中
国远征军人缅对日作战述略》)
根据情报,密支那仅有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两个联队。日军长途奔袭,
人困马乏,杜聿明麾下有中国远征军四个主力师及直属部队约六万人,以绝
对优势兵力拼死一战或许能够突出重围求得生路。但是杜长官下不了这个决
心。因为进攻需要冒险和勇气,而杜长官本宁愿选择安全的防守和撤退。
抗战以来“恐日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中国官兵的心里。
命令一下达,中国大军不战自乱。官兵们争相逃入山林,武器辎重扔
弃在公路上,比比皆是。
中国军队的主动撤离使严阵以待的日本人很是纳闷了一阵。本来,渡
边师团长并没有完全的把握挡住中国人,但是几天过后,中国大军的身影却
不可思议地消失在胡康河谷。日本人松了一口气,他们为中国人积极主动的
撤退精神深感庆幸和鼓舞。
十六日,九十六师余韶部也脱离战斗,退入胡康河谷,日军立即用重
兵封锁出口。
这样,中国大军好像一头慌不择路的巨兽,自动钻进了猎手为它设下
的机关里。
面对杜长官如此明显的惊慌和指挥失误,忍无可忍的新三十八师师长
孙立人终于奋起抗命了。
十日下午,正当远征军各部纷纷丢弃战车辎重,在第九十六师掩护下
向胡康河谷的深山老林撤退的时候,杜聿明接到新二十二师廖师长报告:孙
立人的队伍没有跟上来。
杜聿明大吃一惊。他举起望远镜,朝着炮火连天的孟拱公路望去。他
清楚地看见新三十八师的队伍非但没有服从命令弃车上山,却反而在公路上
重新集结,然后掉头朝相反的来路开去。公路上浓烟滚滚,坦克、装甲车、
炮车及军部丢弃的汽车上满载新三十八师的步兵,他们好像一群群脱缰的野
马,不顾一切与大部队背道而驰。
杜聿明当然明白孙立人要干什么。他扔下望远镜,要通三十八师电台,
对着话筒气急败坏地吼道:
“孙师长吗?……喂喂,我命令你马上停止擅自行动,立即向我靠拢。
你听见了吗?新二十二师担任你的接应……我命令你停止后撤,不惜一切代
价返回国门!”
孙立人故作惊讶的声音从嘈杂的话筒里传来,那声音轻松得好像是个
局外人。
“喂……杜副长官吗?我并没有擅自行动……是向南开进,不是后撤……
我已经接到史迪威将军和罗长官的命令,他们要我把队伍和装备撤到印度
去。”
杜聿明觉得太阳穴一跳一跳地刺痛,血直往头上涌。他恨不得毙了孙
立人。只是眼下奈何不得,所以只好强压怒气央告道:“孙师长还是以党国
利益为重,立即随军部回国吧。我是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请孙师长务必不
要再自作主张了。”
孙立人根本不打算把他的队伍重新归入杜副长官麾下。他的回答干脆
利落:
“既然杜副长官决心弃车上山,我看就不必强求了。再说史迪威将军和
罗长官有令在先,我这个当小师长的想抗命也抗不起呵。缅甸的雨季眼看要
到,我得马上登程。也祝杜副长官保重,一路顺风。”
电台咔嚓挂断了,话筒里剩下一串串单调的电频回声。杜聿明气得手
直发抖,他完全能够想象出孙立人那张得意洋洋的马脸。孙立人口口声声不
敢违抗史、罗之命,莫非他偏偏就敢违抗他杜副长官之命么?!
孙、杜两人从此结下不解之怨。他们这段官司一直打了许多年。
孙立人心情并不平静。
孙立人,字仲伦,安徽庐江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就读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理学士。后考
入西点军校,与美国著名将领乔治?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小
乔治?巴顿以及史迪威等同为校友。
一九二七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法、德、日诸国军事,为
当时国民党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洋务派军人之一。
新三十八师前身为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的中国税务警察总团,武
器从美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但任。由于这支部队装备精良
武器先进,一直受到军统头子戴笠的垂涎,试图将其吞并。师长孙立人一度
被迫离队。这个教训他始终铭记心中。
他再也不能任意受人摆布了。
顶撞杜聿明的结果使他面临两种风险选择:如果突围失败,他将以抗
命罪受到审判;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
因为抗拒杜长官同样意味着对委员长不忠。
孙立人是这样一种军人:他受西方影响甚深,看重荣誉,崇拜拿破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