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国之魂_邓贤【完结】(3)

  十二月,日本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

  “停火”,“议和”,均遭严辞拒绝。

  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

  速战速决和一举摧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其它地区却连连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

  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质补给被切断。

  是月,侵泰日军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而且把中

  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低

  达仰光,然后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

  难,因此到次年一月,援华物资运输总量便从正常的月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

  足六千吨。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

  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

  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

  党政府仅有的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

  蒙山根据地遭到敌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及被服支援。重庆方面

  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

  筹措物资。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

  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

  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

  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

  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 …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

  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

  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

  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

  同月下旬,中国蒋介石委员长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

  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提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蒋介石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诸国认清大局,将战略中心

  转移到亚洲战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时间便可打败日

  本。”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不利。万一缅甸不守,请问中国政

  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蒋介石:“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局

  势日趋严重,我国民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记者:“请问蒋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蒋介石:“日寇虽然气焰嚣张,然终究只能逞凶一时。我军乃堂堂正义

  之师,与日军不共戴天,此次入缅作战系国家存亡之举,必然奋勇杀敌,置

  之死地而后生。”

  记者:“请问中国出兵还有其他背景吗?”

  蒋介石答:“日军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

  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

  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业。”

  第二天,蒋介石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

  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2

  中国政府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人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评论员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表明,昔日白

  种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

  英国战略评论家R?D?费恩先生:“……中国人的决定不仅表明他们

  的军事潜力,更表现他们对于战争的信心。我正是从这一点中看出未来亚洲

  不容乐观的演变格局。”

  澳洲 《星报》:“中国人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远征,是因为他们

  感到美国参战,胜利终于有了保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