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奕指江山_七弦儿【完结】(80)

  她身后的采云朝诸人歉然一笑,也是一个欠身为礼,紧随其后转身离开。

  与会名士们面面相觑,相顾自嘲地一笑……

  第十七章 泼墨挥毫写霜菊

  书里重阳,却逢中秋。

  在此祝各位书友节日愉快,全家团圆,幸福甜美,好事连绵…………

  ≈≈≈≈≈≈≈≈≈≈≈≈≈≈≈≈≈≈≈≈≈≈≈≈≈≈≈≈≈≈≈≈≈≈≈≈≈≈≈≈≈≈≈≈≈≈≈≈≈≈≈≈≈≈

  吹云泼墨,千点随意。

  菊园间设青石桌案,正是李青筠在墨笔画菊。四周文士们间疏而立,仔细从旁观看。

  `

  适才绯衣一番冷语相向,怫然而去后,文会中自然又掀起了一阵波浪。

  若按照绯衣的说法,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种种争端猜测确属无稽。如果其言属实,李青筠流连花丛的说话更不知从何而来。

  更由此不难判断,李青筠一直未曾否认之举,竟是为了不肯牵扯同窗友人!如此说来他不仅德行无亏,还是难得的义重之士。

  不惜自污以饰友人之过,于世风日下的当今更有几人能为?

  这样风节高标之人如何当不得四舆学士之名?

  ……

  在场众人大多相信了绯衣的说辞。

  一者此不是什么隐秘之事,只要有心便可查探清楚,不会有人编造这般容易拆穿的谎言;再者绯衣含嗔带怒,负气离去,其言行实不似作伪之态,她也完全没必要为李青筠开脱而得罪于人。

  至于绯衣发的一通脾气,骂齐了在场众多名士,只被当作小女子的任性娇嗔,虽有些令人尴尬,却也没人会与之真正计较。

  如此一来风向就变了,众人的议论大多转向了誉美之辞,似乎忘记了先前自己摇头嗟叹的同是此君。

  冷观多时的“岁寒三友”见此情景借机站了出来,野梅居士更有心想助李青筠,就此提议请众位学子庭前当场画菊,并盛赞了李青筠新创作的墨法画技。

  众人此前早已有所耳闻,却对墨法画技实际如何不甚了了,又知以野梅居士的平素行事,不致无的放矢,均兴致大起,自然一力赞成!

  `

  墨菊的画作,李青筠前世见的不多,只从“聚叶泼成千点墨”这样的诗句中隐约知道,画菊叶可以泼墨之法。

  他的笔端水墨淋漓这一泼,登时惊呆了在场数人,这是什么画法?也未免太过惊世骇俗了吧!

  纵使众人均未见过李青筠的墨法新技,他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发挥,可是在这等重要的文会上,如此随意之举委实显得冒失。

  就连对李青筠信心十足的野梅居士也将心高高悬起,紧张又期待地紧紧盯着画纸……

  泼墨之法并不好练,讲究枯、湿、浓、淡,一个不慎就是满纸污渍!

  莫看李青筠此时点染随意,其实这段时日以来他一直在家中苦心习练。他早料到此次菊会中当有此议,又怎能不精心准备?

  墨乘水势,流动浑融。

  墨菊的韵采,首在画出菊叶之形神。

  浓墨晕染以聚叶,墨色随意变化。

  菊叶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玲珑参差,可见腴润丰美之趣;

  淡墨勾勒成花瓣,攒聚朵朵霜华。

  花瓣虚实渐变,秀雅高洁,飞白轻云,愈添翩然凌姿之态。

  ……

  画作既成。

  霜痕淡扫,拈花一笑。满架秋风,半卯残照。

  取篆隶为草字,笔势逸气横溢,应手随意,不拘成法。

  诗云:

  “秋丛绕舍隐人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注1)

  四下寂然……

  良久方纷纷响起了各种惊叹之声!

  原本新生物事的产生,到为时人接受并非那么容易,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李青筠所用的是其它超前的画技之法,除了野梅居士这样的画痴,未必会得到一众名家们的一致认同,此事还与当今的风尚有关。

  如今的朝政,既不在帝王手中,也不是武夫掌握,更不为文人所左右,而是牢牢把握在巨室门阀组成的政治集团手里。

  对于多数士子文人来说,空负才志不能以尽国事,这种社会状态何其令人绝望,是以玄学大行其道,士人间清淡之风日盛,隐逸之心弥漫。

  是以时人更为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超脱与洒然,这也是菊花为士人所喜之故。

  前朝末年,有一位名为韦潜的大诗人自号“五柳先生”,留下许多优美杰出的诗作,并著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千古名篇,为后人无限追思景仰。

  (当然这些人中不包括李青筠,很明显这位韦大诗人是一位混得失意的穿越者,在改朝换代之际隐于田园,靠剽窃后世之作换点名声。)

  这位韦大诗人爱菊,曾于诗中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他伊始,菊花以花之隐逸者得名世间,为后代文人们所喜,于今更为士人所推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